溫病條辨
中焦篇
清
吳鞠通
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
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
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
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陽明之脈榮於面,《傷寒論》謂陽明病面緣緣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語聲重濁,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呼吸俱粗,謂鼻息來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實証;
若來粗去不粗,去粗來不粗,或竟不粗,則非陽明實証,當細辨之,粗則喘之漸也。
大便閉,陽明實也。小便澀,火腑不通,而陰氣不化也。
口燥渴,火爍津也。舌苔老黃,肺受胃濁,氣不化津也。
(按《靈樞》論諸臟溫病,獨肺溫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則無有,可見舌苔乃胃中濁氣,熏蒸肺臟,肺氣不化而然),
甚則黑者,黑,水色也。火極而似水也。
又水勝火,大凡五行之極盛,必兼勝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熱極而起堅硬之刺也;
倘刺軟者,非實証也。
不惡寒,但惡熱者,傳至中焦,已無肺証,陽明者,兩陽合明也。
溫邪之熱,與陽明之熱相搏,故但惡熱也。或用白虎,或用承氣者,証同而脈異也。
浮洪躁甚,邪氣近表,脈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隨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脈浮則出表為順,
故以白虎之金飆以退煩熱,若沉小有力,病純在裡,則非下奪不可矣。
故主以大承氣,按吳又可《溫疫論》中云︰舌苔邊白但見中微黃者,即加大黃,甚不可從,
雖云傷寒重在誤下,溫病重在誤汗,即誤下不似傷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氣非可輕嘗之品,
故云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脈體沉實,的系燥結痞滿,方可用之。
或問︰子言溫病以手經主治,力辟用足經藥之非,今亦云陽明証者何?
陽明特非足經乎?曰︰陽明如市,胃為十二經之海,土者萬物之所歸也。
諸病未有不過此者,前人雲傷寒傳足不傳手,誤也。
一人不能分為兩截,總之傷寒由毛竅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
由谷而孫絡,孫絡、絡之至細者;由孫絡而大絡,由大絡而經,此經即太陽經也。
始太陽,終厥陰,傷寒以足經為主,未始不關手經也。
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
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終上焦,始下焦,溫病以手經為主,未始不關足經也。
但初受之時,斷不可以辛溫發其陽耳。蓋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
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甘鹹,以救其陰,彼此對勘,自可了然於心目中矣。
白虎湯
(方見上焦篇)
大承氣湯方
大黃(六錢)
芒硝(三錢)
濃朴(三錢)
枳實(三錢)
水八杯,先煮枳、朴,後納大黃、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約二時許,得利止後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方論〕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陰法,承氣者,承胃氣也。
蓋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若在無病時,本系自然下降,今為邪氣蟠踞於中,阻其下降之氣,
胃雖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藥力助之不可,故承氣湯通胃結,救胃陰,仍系承胃腑本來下降之氣,
非有一毫私智鑿於其間也。
名承氣,學人若真能透徹此義,則施用承氣,自無弊竇,大黃蕩滌熱結,芒硝入陰軟堅,枳實開幽門之不通,
濃朴瀉中宮之實滿(濃朴分量不似《傷寒論》中重用者,治溫與治寒不同,畏其燥也),
曰大承氣者,合四藥而觀之,可謂無堅不破,無微不入,故曰大也。
非真正實熱蔽痼,氣血俱結者,不可用也。
若去入陰之芒硝,則雲小矣;去枳、朴之攻氣結,加甘草以和中,則雲調胃矣。
陽明溫病,脈浮而促者,減味竹葉石膏湯主之。
脈促,謂數而時止,如趨者遇急,忽一蹶然,其勢甚急,故以辛涼透表重劑,逐邪外出則愈。
減味竹葉石膏湯方
(辛涼合甘寒法)竹葉(五錢)
石膏(八錢)
麥冬(六錢)
甘草(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一時服一杯,約三時令盡。
陽明溫病,諸証悉有而微,脈不浮者,小承氣湯微和之。
以陽明溫病發端者,指首條所列陽明証而言也。後凡言陽明溫病者仿此,諸証悉有,以非下不可,
微則未至十分亢害,但以小承氣通和胃氣則愈,無庸芒硝之軟堅也。
陽明溫病,汗多譫語,舌苔老黃而乾者,宜小承氣湯。
汗多,津液散而大便結,苔見乾黃,譫語因結糞而然,故宜承氣。
陽明溫病,無汗,小便不利,譫語者,先與牛黃丸;不大便,再與調胃承氣湯。
無汗而小便不利,則大便未定成硬,譫語之不因燥屎可知,不因燥屎而譫語者,猶系心包絡証也。
故先與牛黃丸,以開內竅,服牛黃丸,內竅開,大便當下。
蓋牛黃丸亦有下大便之功能,其仍然不下者,無汗則外不通;
大小便俱閉則內不通,邪之深結於陰可知,故取芒硝之鹹寒,大黃、甘草之甘苦寒,不取枳、朴之辛燥也。
傷寒之譫語,舍燥屎無他証,一則寒邪不兼穢濁,二則由太陽而陽明;
溫病譫語,有因燥屎,有因邪陷心包,一則溫多兼穢,二則自上焦心肺而來,學人常須察識,不可歧路亡羊也。
陽明溫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則通體皆厥,不瘈瘲,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脈沉伏,
或並脈亦厥,胸腹滿堅,甚則拒按,喜涼飲者,大承氣湯主之。
此一條須細辨其的是火極似水、熱極而厥之証,方可用之,全在目赤、小便赤、腹滿堅、喜涼飲定之。
大承氣湯
(方法並見前)
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謂之熱結旁流,調胃承氣湯主之。
熱結旁流,非氣之不通,不用枳、朴,獨取芒硝入陰以解熱結,
反以甘草緩芒硝急趨之性,使之留中解結,不然,結不下而水獨行,徒使藥性傷人也。
吳又可用大承氣湯者非是。
陽明溫病,實熱壅塞為噦者下之,連聲噦者,中焦;聲斷續,時微時甚者,屬下焦。
《金匱》謂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陽明實熱之噦,下之裡氣得通則止,
但其兼証之輕重,難以預料,故但云下之而不定方,以俟臨証者自為採取耳,
再按︰中焦實証之噦,噦必連聲緊促者,胃氣大實,逼迫肺氣不得下降,兩相攻擊而然,
若或斷或續,乃下焦沖虛之噦,其噦之來路也遠,故其聲斷續也。治屬下焦。
陽明溫病,下利譫語,陽明脈實,或滑疾者,小承氣湯主之;脈不實者,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下利譫語,柯氏謂腸虛胃實,故取大黃之濡胃,無庸芒硝之潤腸,
本論有脈實、脈滑疾、脈不實之辨,恐心包絡之譫語而誤以承氣下之也。仍主芳香開竅法。
小承氣湯
(苦辛通法重劑)
大黃(五錢)
濃朴(二錢)
枳實(一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宿糞,止後服,不知再服。
調胃承氣湯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法)
大黃(三錢)
芒硝(五錢)
生甘草(二錢)
牛黃丸
(方論並見上焦篇)
紫雪丹
(方論並見上焦篇)
溫病三焦俱急,大熱大渴,舌燥,脈不浮而燥甚,舌色金黃,痰涎壅甚,不可單行承氣者,承氣合小陷胸湯主之。
三焦俱急,謂上焦未清,已入中焦陽明,大熱大渴,脈躁苔焦,陽土燥烈,煎熬腎水,不下則陰液立見消亡,
下則引上焦餘邪陷入,恐成結胸之証,故以小陷胸合承氣湯,滌三焦之邪,一齊俱出,此因病急,故方亦急也。
然非審定是証,不可用是方也。
承氣合小陷胸湯方
(苦辛寒法)
生大黃(五錢)
濃朴(二錢)
枳實(二錢)
半夏(三錢)
栝蔞(三錢)
黃連(二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一杯,得快利,止後服,不便再服。
陽明溫病,無上焦証,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
服增液湯已,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
此方所以代吳又可承氣養榮湯法也。
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余治體虛之溫病,
與前醫誤傷津液、不大便、半虛半實之証,專以此法救之,無不應手而效。
增液湯方
(鹹寒苦甘法)
元參(一兩)
麥冬(連心,八錢)
細生地(八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乾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
〔方論〕溫病之不大便,不出熱結液乾二者之外,其偏於陽邪熾甚,熱結之實証,則從承氣法矣;
其偏於陰虧液涸之半虛半實証,則不可混施承氣,故以此法代之,獨取元參為君者,
元參味苦鹹微寒,壯水製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於天,其能治液乾,固不待言,
本經稱其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其並能解熱結可知,麥冬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
亦系能補能潤能通之品,故以為之佐,生地亦主寒熱積聚,逐血痺,用細者,取其補而不膩,兼能走絡也。
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計,故湯名增液,但非重用不為功。
本論於陽明下証,峙立三法︰熱結液乾之大實証,則用大承氣;
偏於熱結而液不乾者,旁流是也。則用調胃承氣;
偏於液乾多而熱結少者,則用增液,所以回護其虛,務存津液之心法也。
按吳又可純恃承氣以為攻病之具,用之得當則效,用之不當,其弊有三︰
一則邪在心包、陽明兩處,不先開心包,徒攻陽明,下後仍然昏惑譫語,亦將如之何哉?吾知其必不救矣。
二則體虧液涸之人,下後作戰汗,或隨戰汗而脫,或不蒸汗徒戰而脫,
三者下後雖能戰汗,以陰氣大傷,轉成上嗽下泄,夜熱早涼之怯証,補陽不可,救陰不可,有延至數月而死者,
有延至歲餘而死者,其死均也。
在又可當日,溫疫盛行之際,非尋常溫病可比,又可創溫病治法,自有矯枉過正不暇詳審之處,斷不可概施於今日也。
本論分別可與不可與、可補不可補之處,以俟明眼裁定,而又為此按語於後,奉商天下之欲救是証者,
至若張氏、喻氏,有以甘溫辛熱立法者,濕溫有可用之處,然須兼以苦泄淡滲。
蓋治外邪,宜通不宜守也。若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斷不可從。
陽明溫病,下後汗出,當複其陰,益胃湯主之。
溫熱本傷陰之病,下後邪解汗出,汗亦津液之化,陰液受傷,不待言矣。
故云當複其陰,此陰指胃陰而言。蓋十二經皆稟氣於胃,胃陰複而氣降得食,則十二經之陰皆可複矣。
欲複其陰,非甘涼不可,湯名益胃者,胃體陽用陰,取益胃用之義也。
下後急議複陰者,恐將來液虧燥起,而成乾咳身熱之怯証也。
益胃湯方
(甘涼法)
沙參(三錢)
麥冬(五錢)
冰糖(一錢)
細生地(五錢)
玉竹(炒香,一錢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下後無汗脈浮者,銀翹湯主之;脈浮洪者,白虎湯主之;脈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下後邪氣還表之証也。溫病之邪,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下後裡氣得通,欲作汗而未能,
以脈浮驗之,知不在裡而在表,逐邪者隨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導之,故主以銀翹湯,增液為作汗之具,
仍以銀花、連翹解毒而輕宣表氣。
蓋亦辛涼合甘寒輕劑法也。
若浮而且洪,熱氣熾甚,津液立見銷亡,則非白虎不可,若洪而且芤,金受火克,元氣不支,則非加人參不可矣。
銀翹湯方
(辛涼合甘寒法)
銀花(五錢)
連翹(三錢)
竹葉(二錢)
生甘草(一錢)
麥冬(四錢)
細生地(四錢)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
(方論並見前)
下後無汗,脈不浮而數,清燥湯主之。
無汗而脈數,邪之未解可知,但不浮,無領邪外出之路,既下之後,又無連下之理,故以清燥法,
增水敵火,使不致為災,一半日後相機易法,即吳又可下後間服緩劑之法也。
但又可清燥湯中用陳皮之燥,柴胡之升,當歸之辛竄,津液何堪﹗
以燥清燥,有是理乎?此條乃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清燥湯方
(甘涼法)
麥冬(五錢)
知母(二錢)
人中黃(一錢五分)
細生地(五錢)
元參(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加減法〕咳嗽膠痰,加沙參(三錢),桑葉(一錢五分),梨汁(半酒杯),牡蠣(三錢),牛蒡子(三錢,)
按吳又可咳嗽膠痰之証,而用蘇子、桔紅、當歸,病因於燥而用燥藥,非也。在濕溫門中不禁。
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乾,舌苔乾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護胃承氣湯微和之;
脈沉而弱者,增液湯主之。
溫病下後,邪氣已淨,必然脈靜身涼,邪氣不淨,有延至數日邪氣複聚於胃,須再通其裡者,
甚至屢下而後淨者,誠有如吳又可所云,但正氣日虛一日,陰津日耗一日,須加意防護其陰,
不可稍有鹵莽,是在任其責者臨時斟酌盡善耳,吳又可於邪氣複聚之証,但主以小承氣,本論於此處分別立法。
護胃承氣湯方
(苦甘法)
生大黃(三錢)
元參(三錢)
細生地(三錢)
丹皮(二錢)
知母(二錢)
麥冬(連心,三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結糞止後服,不便,再服。
增液湯
(方見前)
陽明溫病,下後二、三日,下証複現,脈下甚沉,或沉而無力,止可與增液,不可與承氣。
此恐犯數下之禁也。
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其証有五︰
應下失下,正虛不能運藥,不運藥者死,新加黃龍湯主之。
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
左尺牢堅,小便赤痛,時煩渴甚,導赤承氣湯主之。
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
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間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
經謂下不通者死。
蓋下而至於不通,其為危險可知,不忍因其危險難治而遂棄之,茲按溫病中下之不通者共有五因︰
其因正虛不運藥者,正氣既虛,邪氣複實,勉擬黃龍法,以人參補正,以大黃逐邪,以冬、地增液,邪退正存一線,
即可以大隊補陰而生,此邪正合治法也。
其因肺氣不降,而裡証又實者,必喘促寸實,則以杏仁、石膏宣肺氣之痺,以大黃逐腸胃之結,此臟腑合治法也。
其因火腑不通,左尺必現牢堅之脈(左尺,小腸脈也。俗候於左寸者非,細考《內經》自知),
小腸熱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
則以導赤去淡通之陽藥,加連、柏之苦通火腑,大黃、芒硝承胃氣而通大腸,此二腸同治法也。
其因邪閉心包,內竅不通者,前第五條已有先與牛黃丸,再與承氣之法,此條系已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閉已甚矣。
飲不解渴,消亦甚矣。
較前條僅僅譫語,則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閉脫之虞,陽明大實不通,有消亡腎液之虞,其勢不可少緩須臾,
則以牛黃丸開手少陰之閉,以承氣急瀉陽明,救足少陰之消,此兩少陰合治法也。
再此條亦系三焦俱急,當與前第九條用承氣、陷胸合法者參看,其因陽明太熱,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
而結糞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兩劑,法當自下,其或臟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
則以增液合調胃承氣湯,緩緩與服,約二時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氣血合治法也。
新加黃龍湯
(苦甘鹹法)
細生地(五錢)
生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五分,另煎)
生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元參(五錢)
麥冬(連心,五錢)
當歸(一錢五分)
海參(洗,二條)
薑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沖參汁五分、薑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
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
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後服,酌服益胃湯一劑(益胃湯方見前),余參或可加入。
〔方論〕此處方於無可處之地,勉盡人力,不肯稍有遺憾之法也。
舊方用大承氣加參、地、當歸,須知正氣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陰陽俱憊,尤重陰液消亡,
不得再用枳、朴傷氣而耗液,故改用調胃承氣,取甘草之緩急,合人參補正,微點薑汁,宣通胃氣,代枳、朴之用,
合人參最宣胃氣,加麥、地、元參,保津液之難保,而又去血結之積聚,薑汁為宣氣分之用,
當歸為宣血中氣分之用,再加海參者,海參鹹能化堅,甘能補正,按海參之液,數倍於其身,
其能補液可知,且蠕動之物,能走絡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絡,故以之為使也。
宣白承氣湯方
(苦辛淡法)
生石膏(五錢)
生大黃(三錢)
杏仁粉(二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赤芍(三錢)
細生地(五錢)
生大黃(三錢)
黃連(二錢)
黃柏(二錢)
芒硝(一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即用前安宮牛黃丸二丸,化開,調生大黃末(三錢),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增液承氣湯
即於增液湯內,加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下後虛煩不眠,心中懊,甚至反複顛倒,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加甘草;若嘔者,加薑汁。
邪氣半至陽明,半猶在膈,下法能除陽明之邪,不能除膈間之邪,故証現懊
虛煩,梔子豉湯,涌越其在上之邪也。
少氣加甘草者,誤下固能傷陰,此則以誤下而傷胸中陽氣,甘能益氣,故加之。
嘔加薑汁者,胃中未至甚熱燥結,誤下傷胃中陽氣,木來乘之,故嘔,加薑汁,和肝而降胃氣也。
胃氣降,則不嘔矣。
梔子豉湯方
(見上焦篇)
梔子豉加甘草湯
即於梔子豉湯內,加甘草(二錢),煎法如前。
梔子豉加薑汁方
即於梔子豉湯內,加薑汁(五匙)。
陽明溫病,乾嘔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黃連黃芩湯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屬濕溫。
溫熱,燥病也。其嘔由於邪熱夾穢,擾亂中宮而然,故以黃連、黃芩徹其熱,以芳香蒸變化其濁也。
黃連黃芩湯方
(苦寒微辛法)
黃連(二錢)
黃芩(二錢)
鬱金(一錢五分)
香豆豉(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陽明溫病,舌黃燥,肉色絳,不渴者,邪在血分,清營湯主之。若滑者,不可與也。當於濕溫中求之。
溫病傳裡,理當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氣深入血分,格陰於外,上潮於口,故反不渴也。
曾過氣分,故苔黃而燥,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絳也。
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黃而滑,不渴者,乃濕氣蒸騰之象,不得用清營柔以濟柔也。
清營湯方
(見上焦篇)
陽明斑者,化斑湯主之。
方義並見上焦篇。
陽明溫病,下後疹續出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大青葉、元參、丹皮湯主之。
方義並見上焦篇。
斑疹,用升提,則衄,或厥,或嗆咳,或昏痙,用壅補則瞀亂。
此治斑疹之禁也。
斑疹之邪在血絡,只喜輕宣涼解,若用柴胡、升麻辛溫之品,直升少陽,使熱血上循清道則衄;
過升則下竭,下竭者必上厥;肺為華蓋,受熱毒之熏蒸則嗆咳;
心位正陽,受升提之摧迫則昏痙,至若壅補,使邪無出路,絡道比經道最細,諸瘡痛癢,皆屬於心,
既不得外出,其勢必返而歸之於心,不瞀亂得乎?
斑疹陽明証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得通則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則內陷。
此斑疹下法,微有不同也。斑疹雖宜宣泄,但不可太過,令其內陷,斑疹雖忌升提,亦畏內陷。
方用調胃承氣者,避枳、朴之溫燥,取芒硝之入陰,甘草敗毒緩中也。
調胃承氣湯
(方見前)
陽明溫毒發痘者,如斑疹法,隨其所在而攻之。
溫毒發痘,如小兒痘瘡,或多或少,紫黑色,皆穢濁太甚,療治失宜而然也。雖不多見,間亦有之。
隨其所在而攻,謂脈浮則用銀翹散加生地、元參,渴加花粉,毒重加金汁,人中黃,小便短加芩、連之類;
脈沉內壅者,酌輕重下之。
陽明溫毒,楊梅瘡者,以上法隨其所偏而調之,重加敗毒,兼與利濕。
此條當入濕溫,因上條溫痘連類而及,故編於此,可以互証也。
楊梅瘡者,形似楊梅,輕則紅紫,重則紫黑,多現於背部、面部,亦因感受穢濁而然。
如上法者,如上條治溫痘之法,毒甚故重加敗毒,此証毒附濕而為災,故兼與利濕,如萆
、土茯苓之類。
陽明溫病,不甚渴,腹不滿,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發黃,黃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受邪太重,邪熱與胃陽相搏,不得發越,無汗不能自通,熱必發黃矣。
梔子(五錢)
生甘草(二錢)
黃柏(五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方論〕此濕淫於內,以苦燥之,熱淫於內,佐以甘苦法也。
梔子清肌表,解五黃,又治內煩,黃柏瀉膀胱,療肌膚間熱,甘草協利內外,三者其色皆黃,以黃退黃,同氣相求也。
按又可但有茵陳大黃湯,而無梔子柏皮湯,溫熱發黃,豈皆可下者哉﹗
陽明溫病,無汗,或但頭汗出,身無汗,渴欲飲水,腹滿舌燥黃,小便不利者,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此與上條異者,在口渴腹滿耳,上條口不甚渴,腹不滿,胃不甚實,故不可下;
此則胃家已實而黃不得退,熱不得越,無出表之理,故從事於下趨大小便也。
茵陳蒿(六錢)
梔子(三錢)
生大黃(三錢)
水八杯,先煮茵陳減水之半,再入二味,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利為度。
〔方論〕此純苦急趨之方也。發黃外閉也。腹滿內閉也。內外皆閉,其勢不可緩,苦性最急,故以純苦急趨下焦也。
黃因熱結,瀉熱者必瀉小腸,小腸丙火,非苦不通,勝火者莫如水,茵陳得水之精;
開鬱莫如發陳,茵陳生發最速,高出眾草,主治熱結黃膽,故以之為君,梔子通水源而利三焦,
大黃除實熱而減腹滿,故以之為佐也。
陽明溫病,無汗,實証未劇,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黃湯主之。
大凡小便不通,有責之膀胱不開者,有責之上游結熱者,有責之肺氣不化者,溫熱之小便不通,無膀胱不開証,
皆上游(指小腸而言)熱結,與肺氣不化而然也。
小腸火腑,故以三黃苦藥通之;熱結則液乾,故以甘寒潤之;金受火刑,化氣維艱,故倍用麥、地以化之。
冬地三黃湯方
(甘苦合化陰氣法)
麥冬(八錢)
黃連(一錢)
葦根汁(半酒杯,沖)
元參(四錢)
黃柏(一錢)
銀花露(半酒杯,沖)
細生地(四錢)
黃芩(一錢)
生甘草(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得利為度。
溫病小便不利者,淡滲不可與也。忌五苓、八正輩。
此用淡滲之禁也。熱病有餘於火,不足於水,惟以滋水瀉火為急務,豈可再以淡滲動陽而燥津乎?
奈何吳又可於小便條下,特立豬苓湯,乃去仲景原方之阿膠,反加木通、車前,滲而又滲乎﹗
其治小便血分之桃仁湯中,仍用滑石,不識何解﹗
溫病燥熱,欲解燥者,先滋其乾,不可純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此用苦寒之禁也。溫病有餘於火,不用淡滲猶易明,並苦寒亦設禁條,則未易明也。
舉世皆以苦能降火,寒能瀉熱,坦然用之而無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應,愈化愈燥,
宋人以目為火戶,設立三黃湯,久服竟至於瞎,非化燥之明征乎?
吾見溫病而恣用苦寒,津液乾涸不救者甚多。
蓋化氣比本氣更烈,故前條冬地三黃湯,甘寒十之八、九,苦寒僅十之一、二耳,
至茵陳蒿湯之純苦,止有一用,或者再用,亦無屢用之理,
吳又可屢詆用黃連之非,而又恣用大黃,借乎其未通甘寒一法也。
陽明溫病,下後熱退,不可即食,食者必複;周十二時後,緩緩與食,先取清者,勿令飽,飽則必複,複必重也。
此下後暴食之禁也。下後雖然熱退,餘焰尚存。
蓋無形質之邪,每惜有形質者以為依附,必須堅壁清野,勿令即食,一日後,稍可食清而又清之物,
若稍重濁,猶必複也。勿者,禁止之詞,必者,斷然之詞也。
陽明溫病,下後脈靜,身不熱,舌上津回,十數日不大便,可與益胃、增液輩,斷不可再與承氣也。
下後舌苔未盡退,口微渴,面微赤,脈微數,身微熱,日淺者亦與增液輩,日深舌微乾者,屬下焦複脈法也(方見下焦),
勿輕與承氣,輕與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熱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此數下亡陰之大戒也。下後不大便十數日,甚至二十日,乃腸胃津液受傷之故,不可強責其便,但與複陰,自能便也。
此條脈靜身涼,人猶易解,至脈雖不燥而未靜,身雖不壯熱而未涼,俗醫必謂邪氣不盡,
必當再下,在又可法中亦必再下。
不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但與存陰退熱,斷不誤事(下後邪氣複聚,大熱大渴,面正赤,脈躁甚,不在此例),
若輕與苦燥,頻傷胃陰,肺之母氣受傷,陽明化燥,肺無秉氣,反為燥逼,焉得不咳,燥咳久者,必身熱而渴也。
若脾氣為快利所傷,必致滑泄,滑泄則陰傷而熱渴愈加矣。遷延三月,天道小變之期,其勢不能再延,故曰百日死也。
陽明溫病,渴甚者,雪梨漿沃之。
雪梨漿
(方法見前)
陽明溫病,下後微熱,舌苔不退者,薄荷末拭之。
以新布蘸新汲涼水,再蘸薄荷細末,頻擦舌上。
陽明溫病,斑疹溫痘、溫瘡、溫毒,發黃、神昏譫語者,安宮牛黃丸主之。
心居膈上,胃居膈下,雖有膜隔,其濁氣太甚,則亦可上干包絡,且病自上焦而來,故必以芳香逐穢開竅為要也。
安宮牛黃丸
(方見上焦篇)
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之在中焦,陽明病居多;濕溫之在中焦,太陰病居多;暑溫則各半也。
此諸溫不同之大關鍵也。溫熱等皆因於火,以火從火,陽明陽土,以陽從陽,故陽明病居多,
濕溫則以濕從濕,太陰陰土,以陰從陰,則太陰病居多,暑兼濕熱,故各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