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飲食衛生
注意飲食衛生,也是我國人民的好傳統。
自古以來,飲食衛生一直為人們所重視,把注意飲食衛生看成是養生防病的重要內容之一。
歸納起來,大要有三:
(一)飲食宜新鮮
新鮮、清潔的食品,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飲食新鮮而不變質,其營養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對人體有益無害。
食品清潔,可以防止病從口入,避免被細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進入機體而發病。
因此,飲食物要保證新鮮、清潔。《論語.鄉黨》中就有「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進一步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
告誡人們,腐敗不潔的食物變質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新鮮、清潔的食品才是人體所需要的。
(二)宜以熟食為主
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經過烹調加熱後變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於使食物更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
同時,也使食物在加工變熱的過程中,得到清潔、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
實際上,在人類取得火種以後,吃熟食便成為人類的飲食習慣,以致發展為烹調學。
孔子的「膾不厭細」,也是著眼於熟食而言。故飲食以熟食為主是飲食衛生的重要內容之一,肉類尤須煮爛。
《千金要方.養性序》說:「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這對老年人尤為重要。
(三)注意飲食禁忌
在人類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有些動、植物於人體有害,吃入後會發生食物中毒,
如海豚、發芽的土豆等,對人體有毒,誤食會影響健康,危及生命。
因而,在飲食中,應多加小心,仔細辨認。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醫家張仲景就提出了有關食品禁忌的問題。
在《金匱要略》中,分別有《禽獸魚蟲禁忌井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兩類,指出:
「肉中有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之」,「生果停留多日,有損處,食之傷人」,
「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這些飲食禁忌,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在飲食衛生中,應予以足夠重視。
(四)因時因人制宜
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是飲食養生的原則之一,對於保證機體健康是有很好作用的。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一書中說:「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
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概括地指明了飲食四時宜忌的原則(詳見下篇「因時養生」)。
飲食調攝,還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個性、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分別予以安排,不可一概而論。
例如:胃酸偏多的人,宜適當多食鹼性食物;而胃酸缺乏的人宜適當選擇偏於酸性的食品,以保證食物的酸鹼適度。
體胖之人,多有痰濕,故飲食宜清淡,而肥甘油膩則不宜多食;
體瘦之人,多陰虛內熱,故在飲食上宜多吃甘潤生津的食品,而辛辣燥烈之品則不宜多食(詳見下篇「體質養生」與「因人養生」)。
進步保健關係到飲食營養能否更好地被機體消化吸收,故應予以足夠重視。現擇其要,歸納如下:
一、進食宜緩
進食宜緩是指吃飯時應該從容緩和,細嚼慢咽。《養病庸言》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
這樣進食,既有利於各種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穩定情緒,避免急食暴食,保護腸胃。
急食則食下易化,暴食則會驟然加重腸胃負擔,還容易發生噎、嗆、咳等意外,是應當予以重視的。
二、食宜專致
《論語.鄉黨》中說:「食不語」。進食時,應該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盡量拋開,把注意力集中到飲食上來。
進食專心致志,既可品嘗食物的味道,又有助於消化吸收,更可以有意識地使主食、
蔬菜、肉、蛋等食品雜合進食,做到「合理調配」。同時,也可增進食慾。
古人所說的「食不語」及「食勿大言」(見《千金翼方》),就是要人們在吃飯時專心致志,
說明自古以來,早已認識到專心進食有利於消化的道理。倘若進食時,頭腦中仍思緒萬千,或邊看書報,邊吃飯,
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飲食上,心不在「食」。
那麼,也不會激起食慾,納食不香,自然影響消化吸收,這是不符合飲食養生要���的。
三、進食宜樂
安靜愉快的情緒有利於胃的消化,樂觀的情緒和高興的心情都可使食慾大增,
這就是中醫學中所說的肝疏泄暢達則胸胃健旺。
反之,情緒不好,惱怒嗔恚,則肝失條達,抑鬱不舒,致使脾胃受其制約,影響食慾,妨礙消化功能。
古有「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之說。
故於進食前後,均應注意保持樂觀情緒,力戒憂愁惱怒,不使其危害健康。
進食時,要使情緒舒暢樂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進食的環境要寧靜、整潔
這對穩定人的情緒是很重要的。喧鬧、嘈雜及髒亂不堪的環境,往往影響人的情緒和食慾。
(二)進食的氣氛要輕鬆愉快
進食過程中,不回憶、不談論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不急躁、不爭吵,保持輕鬆愉快的氣氛。
(三)輕鬆、柔和的樂曲有助於消化吸收
《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
故在進食時,放一些輕柔鬆快的樂曲,有利於增進食慾及加強消化功能。
進食之後,為了幫助消化食物,亦應做一些必要的調理,例如:食後散步、摩腹等。
一、食後摩腹
《千金翼方》說:「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又說:「中食後,還以熱手摩腹」。
食後摩腹的具體方法是:吃食以後,自左而右,可連續作二、三十次不等。
這種方法有利於腹腔血液循環,可促進胃腸消化功能,經常進行食後摩腹,不僅於消化有益,
對全身健康也有好處,是一種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養生法。
二、食後散步
進食後,不宜立即臥床休息。飯後宜做一些從容緩和的活動,才於健康有益。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攝養枕中方》中說:「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
進食後,活動身體,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而以散步是最好的活動方式。
如果在飯後,邊散步,邊摩腹,則效果更佳。
《千金翼方》將其歸納為:「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
勿睡,頃之氣定」。這是一套較為完整的食後養生方法,後世多所沿用,實踐證明行之有效。
三、食後漱口
食後還要注意口腔衛生。進食後,口腔內容易殘留一些食物殘渣,若不及時清除,往往引起口臭,或發生齲齒、牙周病。
早在漢代,《金匱要略》中即有「食畢當漱口數過,令牙齒不敗口香」之說。
經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潔,牙齒堅固,並能防止口臭,齲齒等疾病。
房事,又稱為性生活。房事養生,就是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和生命的規律,採取健康的性行為,以防病保健,
提高生活質量,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性行為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故有人把性生活、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列為人類的三大生活。
房事保健的根本任務,是人的性生理、心理、性愛等一系列活動規律,通過宣傳教育,
使人們掌握性的必要知識和正規的性行為,培養高尚的性道德,建設社會主義的性文明,提高人口的素質。
房事養生,又可稱為性保健。它是一門新穎而又古老的學科。
說它新穎,是因為它於近三四十年來才受到國內外醫家的重視和研究,說它古老,則是這門學科源遠流長,
隨著人類文明的誕生,就有了性醫學的萌芽。
中國古代對房事保健的研究是很早的,但由於古代封建禮教的約束,特別是儒家思想的長期統治,
對於性的知識認為誨淫敗俗,不屑稱道。
因此,長期以來,性保健教育是一個充滿阻力、非難和曲解的問題,
致使人類自身的性知識和學說並沒有得到正確的對待,性醫學在傳統醫學中仍是一個薄弱環節,這種情況亟待改變。
人的生長發育可以分為兩個過程,即自然生長過程和社會化過程。
人的性活動不是個人個體問題,而是具有社會性。因為性活動必然發展為婚姻、生育,生育又必然影響到整個社會,
因此性保健是一種社會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中學生乃至小學生早戀現象增多,青少年性錯誤和性犯罪增多,婚前性關係和少女懷孕,
未婚懷孕增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複雜。其中有「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影響,
有黃色文化、淫穢物品的毒害傳染,但還有一條就是缺乏科學的性知識、高尚的性道德理論的教育和灌輸。
不宣傳正確的思想,就抵制不了有害的思潮,醜惡的東西就易泛濫。
因此,對於不同年齡、不同心理和生理特點及不同職業的人,分別實施有針對性的性保健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性教育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嚴肅的事情,普及性保健知識,作用是多方面的:
第一,有利於建立健康的、文明的、科學的生活方式,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避免不必要的恐懼和煩惱及多種性功能障礙的疾患。
第二,有助於增進個人和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
性保健教育與其它教育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它不但關係到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關係到夫妻、家庭的幸福。
它為人們提供正確的指導,增強夫妻感情,協調夫妻關係,建立起健康和諧的生活。
第三,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普及性科學知識,重視青春期的性道德和性知識教育,可以正確引導青少年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防止犯罪我發生。
第四,有助於移風易俗,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由於長期的封建意識影響,把性的問題看作禁區,使社會很多成員感到一種性壓抑感,受到自思想的束縛。
普及和提高性知識,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談到生殖器官,就象談到肺、胃和腎一樣處之泰然,
這是一個民族文化層次與文明程度較高的體現。
第五,有利於打擊各種犯罪活動。
性犯罪的司法實踐指出,性犯罪分子墮落或腐蝕他人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檸播黃色、淫穢的讀物及影視音響作品,
從理論上弄清了黃色刊物、黃色鏡頭與性犯罪之間的關係,就可自覺採取堅決的措施抵制這些精神鴉片。
總之,普及性保健教育,建設性文明是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它有利於人口素質地提高,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一、房事與陰陽之道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房事活動體現了一個陰陽整體的觀念。
長沙馬王堆竹簡《十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堯問了舜曰:『天下孰為貴』?
舜曰:『生為貴』。堯曰:『治生奈何』?舜曰:『審乎陰陽』」。
古人以陰陽思辨自然,以陰陽剖析自身,東方哲學認為,男女、陰陽、天地,統成一體。
所謂陰陽之道,乃是性愛的真髓、核心,這一基本理論和法則是研究人類生活的一大需要。
孔夫於認為男女關係是「人倫之始」,「五代之基」,《孟子.告子》謂:「食色,性也」,
《禮記.禮運》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把性慾和食慾井舉說明了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
「保存自己」和「繁衍種族」是生物的兩大使命。
因此,食色乃為動物的自然屬性。人類的繁衍昌盛亦從男女陰陽規律而來。
我國古代道教很重視養生,也很重視「陰陽之道」的研究,不僅不把它看作「修行」的阻礙,而且看成重要的修鍊方法之一。
其主要目的在於保精、致氣、還精、補腦,正如元代李鵬飛在《三元延壽參贊書》中說: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人道有不可廢者」。
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若男女兩者不合,則違背陰陽之道。
猶「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合之,是謂聖度,聖人不絕和合之道」。
《玉房秘決》中亦謂:「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天地得交會之道,故無終竟之限。
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漸,能避漸傷之事而得陰陽之道也」。
由此可見,房事生活本乎自然之道,這是養生延壽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二、房事是人類生理之需
性是人類的天性,是人的自然生理,它與呼吸、心跳、消化、排泄一樣。
正常的房事生活是人類天性和生理之需,也是生活情趣上不可缺少的。
禁慾既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也是違背人類天性和生理規律的。
因此,如果不適當地抑制性功能,會引起一定的病理變化,帶來許多疾病。
《素女經》謂:「天地有開合,陰陽有施化,人法陰陽,隨四時。今欲不交接,神氣不宣布,陰陽閉膈,何以自補?」,
又指出:「陰陽不交,則生痛瘀之疾,故幽、閒、怨、曠多病而不壽」。
《千金要方》中亦說:「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
若念真正無可患者,則大佳長生也,然而萬無一有,強抑閒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
損一而當百也」。
《抱朴子》也說:「陰陽不交傷也」。
《三元延壽���贊書》指出:「若孤陽絕陰,獨陰無陽,欲心熾而不遂,則陰陽交爭,乍寒乍熱,久而為勞」,
這些觀點都是反對禁慾的。
男女相互依存,正常的性生活可以調協體內的各種生理功能,促進性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於防止衰老。
良好的房事生活可以增強夫妻和諧、婚姻的情趣和家庭幸福,有人提出:「性與生命同在」是有道理的。
實踐證明,****獨處或曠男怨女多病而不壽,「獨身主義」不符合生理性規律。
正帶的房事生活可促進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它可以疏散心情憂鬱、苦悶和精神壓力,預防疾病和不良行為。
健康的性愛可鼓舞人的鬥志,它可使人生樂觀,積極向上,奮鬥有成。
我國研究人員在1987年對廣西巴馬縣的長壽老人調查結果表明,長壽老人的和諧、穩定的夫妻生活都比較長。
國內外醫學已證明結婚者長壽。
現代醫學調查研究又發現,終身未嫁及離婚、鰥寡之男女,乳癌發病率比一般人高,患病率、死亡率也較高,
這說明正常適度、規律協調的性生活對疾病的預防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欲不可縱」,是中醫養生學的基本要點之一。古今中外,對性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探索。
主要有三種觀點和流派,一是縱慾,一是禁慾,一是節慾,
前二者走向極端是有害的,而「節慾」則是辨證地提出性生活的適度、節制,於人體有著重要養生意義。
正如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矣」。
這些話告誡世人,房事應該有所節制。
一、節慾保精的作用
首先,節慾保精是抗衰防老的重要一環,這在古醫籍里到處可見,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金匱要略》:「房室勿令竭乏,……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孫思邈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頓覺乏力,一時衰退,衰退既至,眾病蜂起」,
「所以善攝生者,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
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強壯,則健康長壽。
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衰虛,多病早夭。節慾保精對於中老年尤為重要。
孫思邈說:「四十已上,常固精養氣不耗,可以不老」,「六十者閉精勿泄」,
「若一度製得,則一度火滅,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縱情施泄,即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
從國內外長壽老人的調查情況來看,大多對性生活都有嚴格而規律的節制,這說明了節慾保精對健康長壽有積極意義。
其次,節慾保精有益於優生,保證生下的孩子健康、聰明。
孫思邈指出:「胎產之道,始求於子,求子之法,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
明代萬全亦說:「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主,陽精溢瀉而不竭,陰血時下而不愆,陰陽交暢,
精血合凝,胚胎結合而生育滋矣」,
張景岳指出:「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
總之,節慾保精不僅有利於健康長壽,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證。
二、房事不節對健康的影響
房事不節,一是指不節制,縱慾無度,二是指不懂房事宜忌,房事不謹慎。
中醫學歷來認為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史記.倉公傳》載病例25個,其中病因於「內』即房勞者有8例。
因為失精過度,或不懂方法,違反禁忌,必然耗傷精氣,正氣虛損,致使百病叢生。
《三元延壽參贊書》指出:「書云:欲多則損精。可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
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髮浮落。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證之臨床,房事過度的人常常出現腰膝疲軟,頭暈耳鳴,健忘乏力,面色晦暗,小便頻數,男子陽萎,
遺精、滑精,女子月經不調、宮冷帶下等症状。房事不節可直接、間接引起某些疾病,致使疾病反覆發作,加重病情。
臨床常見的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心病、肺結核、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等,
經治療症状基本消失後,常因房事不節或遺精頻繁,而使病情反覆發作,使病情加重。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失精過多,雄、雌激素虧損,人體免疫功能減退,人體組織蛋白形成能力低下,
血循環不暢,內分泌失調,代謝率降低等,不僅造成身體虛弱,而且容易引起疾病。
在封建社會裡,歷代皇帝設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貴族大臣,妻妾成群,生活放蕩靡爛,
雖然他們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但到頭來多是惡疾纏身,早亡夭折。
據歷史資料統計,凡能查出生卒年齡的封建皇帝209人,平均壽命僅有39歲。
其中凡注意清心寡欲,修身養性的皇帝,則能健康長壽。
例如,清乾隆皇帝活了88歲,是幾千年來皇帝中的長壽冠軍,
這與他「遠房圍,習武備」的生活習慣是有密切關係的。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精液中含有大量的前列腺素、蛋白質、鋅等重要物質。
過頻的房事生活會丟失大量與性命有關的重要元素,促使身體多種器官系統發生病理變化而加速衰老。
另外,精子和性激素是睾丸產生的,失精過度,可使腦垂體前葉功能降低,同時加重睾丸的負擔,
並可因「反饋作用」抑制腦垂體前葉的分泌,導致睾丸萎縮,從而加速衰老的進程。
這充分說明「縱慾催人老,房勞促短命」的傳統觀點是很科學的。
房事保健應當從年輕時就開始做起,直至老年,始終如一。
歷代養生家和醫家對此皆有不少論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房衛生
大量的醫學臨床資料證明,很多疾病是因男女行房不注意衛生而引起的。
例如,易引起的婦科病有月經不調、閉經、慢性宮頸炎、感染性陰道炎、子宮內膜炎、陰道粘膜潰瘍等,
引起的男科疾病可有尿瀦留、急性前列腺炎、尿道滴蟲病、泌尿系感染、陽萎等。
因此,注意行房衛生是防病保健的一項重要措施,男女雙方都要養成晚上睡前洗滌外陰的習慣。
因男女外陰部位都是藏污納垢之處,污垢中有大量細菌,必須清洗外陰,男性要特別注意清洗包皮內垢。
如果條件允許,行房後,也最好清洗一下,女性最好小便一次,起到沖刷外陰的作用,這對預防新婚「蜜月病」是很有意義的。
根據有關性科學的調查研究報導,男女雙方養成睡前洗滌外陰的習慣,不僅可有效的預防婦科疾病發生,
而且對促進男性生殖器的正常功能,提高房事質量都有很好的作用。
二、行房有度
謂有度,即適度,就是說不能恣其情慾,漫無節制。
古代養生家認為,男女房事,實乃交換陰陽之氣,固本還元,只要行之有度,對雙方都有益處。
馬王堆出土的竹簡《十問》中,有房事影響壽夭的記載,其大意是說,夫婦間的性生活如能遵守一定的法度,
做到心安不放縱,形氣相和諧,保精全神,勿使元精乏竭。
這樣,體虛的人可以逐漸充盈,體壯的人更能健實,老年的人亦可因而長壽。
房事有度,即解決一個數量問題。但「度」不是一個絕對概念。
《素女經》認為:「人年二十者,四日泄;年三十者,八日泄;年四十者,十六日泄;年五十者,二十一日泄;
年六十者,即當閉精,勿復更泄也。若體力猶壯者,一月泄。
凡人氣力自相有強盛過人者,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致癰疽。
若年過六十,而有數旬不得交接,意中平平者,可閉精勿泄也」。
古人認為不同的季節,度的標準也不相同,應遵循「春二、夏三、秋一、冬無」的原則,
即春天每月二次,夏天每月三次,秋天每月一次,冬天避免房事。
孫思邈還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若不加節制,「倍力行房,不過半年,精髓枯竭,唯向死近,少年極須慎之」。
古人這些有關兩性生活的觀點,其中包含著合理的科學成分。
代醫學認為,行房次數適度的掌握,並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和規定的限制,宜根據性生活的個體差異,
加上年齡、體質、職業等不同情況,靈活掌握,區別對待。
新婚初期,或夫妻久別重逢的最初幾日,可能行房次數較頻,
而經常在一起生活的青壯年夫婦,每周1~2次正常的房事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行房適度一般以第二天不感到疲勞為原則,覺得身心舒適,精神愉快,工作效率高。
如果出現腰痠背痛、疲乏無力、工作效率低,說明縱慾過度,應當調整節制。
對於青壯年來說,房事生活一定要節制,不可放縱;對於老年人,更應以少為佳。
三、晚婚少育
中國古代養生家歷來主張「欲不可早」。
《壽世保元》指出「男子破陽太早,則傷其精氣;女子破陰太早,則傷其血脈」,故青少年不可近欲。
《三元延壽參贊書》引《書》云:「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
「未笈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泄,未完而傷」。
這說明「早欲」影響正常生理發育,危害健康。故此,古代養生家早就提出晚婚的主張。
《泰定養生主論》中指出:「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
又當觀其血色強弱而抑揚之;察其稟性淳漓而權變之,則無曠夫怨女過時之瘵也」。
可見,不僅主張晚婚,而且還要查著有無妨礙晚育的疾病,再作決定,這些觀點與現代醫學的觀點是一致的。
從現代生理學觀點看,人體骨骼的鈣化過程要在23~25周歲才能完成。
只有待全身發育成熟後,婚育才可進行,晚婚必然晚育。不僅如此,還應提倡少育。
唐.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生子愚痴,多病短壽」。
可見,早婚早育不僅會耗損男女本身的精血,損害身體健康,而且為下一代帶來災難。
胎孕生育必然耗傷人體大量精血。因此,產婦產後,正氣未復,則不可再孕。
否則,會更加耗精傷腎,引起多種疾病。不僅影響母體健康,胎兒亦多先天不足。
我們提倡晚婚晚育,但並非越晚越好,應根據人體生理特點決定。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就是說,女子28歲左右,男子32歲左右,是一生腎氣最旺盛的時期,也是生育的最佳時期。
結合現代醫學的觀點,女性晚育的最佳時期是21~28歲,男性婚育的最佳時期是24~32歲。
在這個時期生育子女可較好地避免後代智力缺陷、畸形等不良後果,從而保證下一代的聰明、健康、長壽,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四、提倡獨宿
古代養生家將獨宿作為節制房事和養生保健的重要措施之一。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引用彭祖的話說:「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
《孫真人養生銘》說:「秋冬固陽事,獨臥是守真」。古人認為,獨臥則心神安定,耳目不染,易於控制情慾,有利房事保健。
故民間亦有「中年異被,老年異床」之說法。
臨床所見,房勞傷腎者,的確有之。尤其少數年輕人不懂房事保健之法,婚後縱慾,致使體弱腎虧,未老先衰。
故青壯年情慾易動難制者,可採用此法。老年縱慾者,多致病患纏身,很少有長壽者。
所以趙獻可的《寡慾論》要求老年人「急遠房幃,絕嗜欲」。
有些患慢性疾病康復期間,也宜適當採用獨臥養生之法,戒房事,調養精血,以期早日康復。
總之,獨臥可作為一種輔助保健方法,針對不同情況,分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