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阿茲海默病
阿茲海默病 阿茲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簡稱AD)又稱老人癡呆症,是一種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疾病的成因未明,目前沒有準確診斷和有效治療的方法。阿茲海默病又稱老年失智症,是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成因。最顯著的早期症狀為健忘,通常表現為逐漸增加的短期記憶缺失,而長期記憶則相對不受病情的影響。隨著病情的加重,病人的語言能力,空間辨別能力,認知能力會逐步衰退。受AD影響的神經功能通常與大腦的額葉(frontal lobe)聯繫緊密,這反映了疾病的病理學過程。
阿茲海默病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家族性阿茲海默病(Familial AD; FAD):阿茲海默病中較罕見的類型。常染色體優性的孟德爾法則的遺傳規律、多發病於30至60歲之間。 阿茲海默老年癡呆症(Senile dementia with Alzheimer's type; SDAT):占阿茲海默病中的絕大多數。通常在老年期(60歲以上)發病。
歴史 Auguste D.德國愛羅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於1907年最初報告了這一病症,並由此得名阿茲海默症。
症狀 症狀表現為逐漸嚴重的認知障礙(記憶障礙、見當識障害、學習障礙、注意障礙、空間認知機能、問題解決能力的障礙),逐漸不能適應社會。嚴重的情況下無法理解會話內容,無法解決如攝食,穿衣等簡單的問題,最終癱瘓在床。
與呈階梯狀變化(即在某一時刻突發性的惡化)的腦血管性癡呆症不同,其特點是逐漸惡化。病情惡化的途中,有的患者會伴有被害妄想幻覚等現象出現。通常還能見到諸如,行為語言粗暴,舉止下流等周邊症狀,所以在護理上有很大的困難。
病理 阿茲海默病主要是神經細胞的損失(或退化),以及腦中出現類澱粉斑以及神經纖維叢。已知遺傳因素很重要。並且發現有三種不同體染色體顯性基因與少數家族性、早發性AD有關。這三種分別是:Presenilin 1, Presenilin 2,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晚發性AD(LOAD)只找到一個易感性基因:the epsilon 4 allele of the APOE gene。發病的年紀有50%的遺傳性。
在病理學上顯示出腦組織萎縮、大腦皮質出現老年斑等現象。研究發現老年斑是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所造成。從髄液將腦內β澱粉樣蛋白進行定量控制的工具現在正在實用化研發階段。 但是β澱粉樣蛋白是否為本症的直接原因,或者是患病後呈現出的結果,現在還沒有定論。
患病因素 阿茲海默病受遺傳因素的一定影響。調査顯示,80歳以後15%的人有罹患癡呆性疾患的危險。親族中有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場合患病的幾率也相對要高。 大規模調査顯示多攝取蔬菜、魚蝦類食物將減少患阿茲海默病的幾率、肉類的過多攝取則會使得機率提高。 另外曾有抽煙攝取尼古丁能減少阿茲海默病的發病幾率之說,但在大規模的研究後現在這一說法被否定。
鋁致病説 曾有學說認為攝取過量鋁離子是阿茲海默病原因之一,但是這一說法目前已不被採信。
阿茲海默病患者腦內檢測出的鋁離子濃度比正常人通常高出數十倍,這是阿茲海默病的成原還是導致的結果目前還不明。 此説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關島駐紮的美軍患有老年癡呆的幾率異常之高,經過調查後發現關島地下水中鋁離子的含量非常高,通過改為飲用雨水以及從其它島嶼提供的水後患病率馬上急劇下降,由此得出鋁致病說。
另外日本紀伊半島地區阿茲海默病患病比率極高,其地下水中鋁離子含量也極高,通過完善用水設備後患病率下降也是這一學說的根據。 原來認為血液到腦部時通過腦血液關口時鋁離子無法到達大腦,如今發現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治療 藥物療法 研究表明膽鹼酯酶阻斷劑可減輕阿茲海默病患者的精神症狀 日本Eisai株式會社研發的乙醯膽鹼分解酵素阻斷劑,作為認知改善藥物被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病。 此外針對阿茲海默病伴有的失眠、易怒、幻覚、妄想等「周邊症狀」,通常投與適宜対症的藥劑如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抗癲癇藥物、抗抑鬱症藥物等。
其他的治療法 通過散步等改善晝夜生活節奏,將有紀念意義的照片記念品等放置在病人旁邊給與安心感,等藥物以外的手段也被認為對患者的失眠,不安等症狀有效。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
何謂阿滋海默症? 阿茲海默氏症是由一位精神科兼神經病理學家Alois Alzheimer在1906年在德國記錄了患者腦部細微的變化所發表的報告,並根據他的名字來作為此疾病的命名。
阿
以上文字之資料來源:http://www.lama.com.tw/bio/meet/act.asp?id=144
症狀 阿茲海默氏症最常被注意到的10個症狀如下:
【症狀】
幾乎每位失智症患者的家屬,都可以回想起讓他們第一次發覺到患者有問題,而使他們帶患者來看病的事件。此種例子不勝枚舉,聽起來都令人心痛或心酸。有位老太太在家中的陽臺上拜拜,把紙錢燒了之後,走入房中就忘了這回事,以致把家中的客廳燒了一半。一位老先生從飯店吃完宴席出來,在等計程車時,忽然問:我們怎麼還不進去吃飯呢?使得大家一陣愕然。一位老先生,在不同的時間內,答應把同一棟房子送給每一個兒子,導致家庭糾紛。一位老先生在公司的董事會上,突然把話題轉到他女兒的私生活上。一位教授在臺上演講時,好幾次詞句都銜接不上,甚至一再重覆......。
症狀越嚴重時,方向感也會喪失。走出家門會迷路,甚至晚上起來上洗手間時,也會找不到廁所或無法回到自己的臥房。可能會有妄想或幻想,覺得有人要害他。此時,不僅無法工作,甚至自己的生活起居都需人照顧。再嚴重時,也會不認得朋友及家人,會把女兒誤認為是妹妹,把兒子當成是弟弟,甚至也不知自己是幾歲了。失智症的病人以大腦皮層的退化為主,所以在早期及中期時,均可行動自如,一直到嚴重時,才會有行動困難,最後終於臥病在床,且大小便失禁。
所以照顧失智病人是一項很艱辛的長期奮鬥,需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愛心。家屬可以說是病患背後的「隱形病人」。反過來說,失智患者能有配偶相伴或孝順子女的照顧,則是令人羨慕的福份了。 以上文字之資料來源:http://www.lama.com.tw/bio/meet/act.asp?id=144
病情進展
附註1:MMSE(
mini mental state test)智能測驗評鑑
以上文字之資料來源:http://www.lama.com.tw/bio/meet/act.asp?id=144
(五)失智症對比 日前,美國前總統雷根因阿茲海默氏症引起的併發症肺炎病逝,一代強者就此殞落,全世界同聲哀悼之際,也將火熱的目光投注在「阿茲海默氏症」及「失智症」的疾病探討,想藉此了解雷根總統的晚年生活景況。 台灣社會已是高齡化社會,依內政部社會司的統計,截至93年2月份為止,全台已有210萬的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9.29%,依照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地區65歲以上人口超過百分之七,即可稱為「高齡化社會」,隨著老年族群的擴大,首當其衝衍生而出的健康隱憂將一一浮現,影響的層面將不僅僅是老年年金的發放與否可以覆蓋的,如何追求一個健康的老年生活,相信是每個人在拼搏一輩子之後,一個最最渴求卻又最不容易達到的夢想。
究竟「失智症」與「阿茲海默氏症」的關係如何?(請見下表)
失智症是用來描述一種漸進式功能退化症狀的名詞。當患者被醫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時,表示患者可能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記憶力衰退、智力喪失、思考障礙、社交及情緒功能障礙以及異常行為的出現。 失智症有許多不同的原因造成,最常見的是退化性失智症,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約佔失智症的60~70%,在北歐及北美地區,更高達70~80%的比例,所以,阿茲海默氏症又常常被稱為老年失智症或是老年癡呆症。 目前全世界約有兩千兩百萬人罹患此症,根據統計,國內老年失智症的盛行率約為2~4%,全國約有二至四萬名失智老人,其中約五至九成為阿茲海默氏症,也就是說國內約有一萬五千名至三萬八千名病患,並且每年國內新增失智症病患約在一萬五千名左右,所以,失智症已是老人國度的台灣主要的醫療及社會問題。 以上文字之資料來源:http://www.lama.com.tw/bio/meet/act.asp?id=144
(六)治療 在臨床上,雖然目前的藥物不能完完全全地根治阿滋海默氏症,甚至於只能對某些輕度及中度的病患有某些程度的改善。面對阿滋海默症患者的治療,最主要的是照顧的困難,尤其患者常有行為困擾、到處亂跑、坐立不安、情緒不穩等情形,若能理解這是他病情的一部份,則較能接受藥物是可以控制一部份,尤其是有睡眠障礙或精神症狀時,家人的愛心、耐心、支持與體諒是非常重要的。 近三年的醫藥進展,由無到有的一點一滴的努力,在阿滋海默氏症的治療上已是邁進了一大步,為病人帶來希望,嘉惠眾多的阿滋海默氏症患者。說不定不久的將來,治療阿滋海默氏症也能如同治療高血壓一樣有多種不同作用的藥物,可供醫師及病患選擇呢!亟盼藥物治療的發展,能夠造福目前仍相當棘手的病症,或許隨著時間的演進,到了老年時,受益的會是我們自己。 以上文字之資料來源:http://www.lama.com.tw/bio/meet/act.asp?id=144
(七)警訊
以上文字之資料來源:http://www.lama.com.tw/bio/meet/act.asp?id=144 |
阿兹海默氏症重大发现:找到老化物质“清除工” 作者:楊孝文 來源:東北網 發佈者: 亦雲 類別:新聞掃描 日期: 2006-08-11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37466
|
海馬體
海馬 海馬的三維位置大腦海馬是位於腦顳葉內的一個部位的名稱,人有兩個海馬,分別位於左右腦半球. 它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擔當著關於記憶 以及 空間定位的作用. 名字來源於這個部位的彎曲形狀貌似海馬。
在阿茲海默病中,海馬是首先受到損傷的區域; 表現症狀為記憶力衰退以及方向知覺的喪失。 大腦缺氧(缺氧症)以及腦炎等也可導致海馬損傷 .
在動物解剖中,
海馬屬於腦的演化過程中最古老的一部分。來源於舊皮質的海馬在靈長類以及海洋生物中的鯨類中尤為明顯。雖然如此,
與進化樹上相對年輕的大腦皮層相比靈長類動物尤其是人類的海馬在端腦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相對新皮質的發展海馬的增長在靈長類動物中的重要作用是使得其腦容量顯著增長。
研究史 解剖學家Giulio Cesare Aranzi (約1564年)首先使用海馬(hippocampus)一詞形容這一大腦器官,源於此部位貌似海馬。這一部位最初被認為司控嗅覺,而非現在周知的記憶儲存作用。俄國學者 Vladimir Bekhterev於1900年左右基於對一位有嚴重記憶紊亂的病患者的長期觀察,首先提出海馬與記憶相關。但是,其後的很長時間,學界習慣上關於海馬的作用都被認為和其他大腦邊緣系統一樣,司控情緒。 1957年Scoville與Milner關於著名的病人HM的病例報告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的關注,並使人開始認識到海馬對記憶起重要作用。 為減輕HM時常發作的癲癇症狀其腦內側顳葉被切除(其中就包括兩個海馬)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的相關空間以及時間的記憶損傷。重要的是HM仍然能完成程式性任務的學習(這一點與紋狀體相關聯)甚至有著高於常人水準的智商. HM的智慧與陳述性記憶展現出顯著的分裂。絕大多數的哺乳類動物海馬的大小取決於腦容量的大小,但是鯨類這一部位的發育相對不完全。
研究成果 海馬是哺乳類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腦領域被最為詳細研究過的一個部位。
在解剖學以及組織學上,海馬具有一目了然的明確構造。海馬內部有形成形態美觀的層面。也就是神經細胞的細胞體與其神經網區域呈層狀排列。
海馬是被稱作“海馬體”(hippocampal formation)的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海馬體分為:齒狀回(dentate gyrus)、海馬、海馬支腳(subiculum)、前海馬支腳(presubiculum)、傍海馬支腳(parasubiculum)、嗅內野皮質(entorhinal cortex)。這之中齒狀回、海馬、海馬支腳的細胞層為單層,其上下夾有低細胞密度層和無細胞層。此外的部位有複數的層面構成。齒狀回與海馬的單純層構造對神經解剖學以及電氣生理學的研究進步作出了貢獻。
1950年代前期開始有科學家認識到海馬對於某些記憶以及學習有著基本的作用。特別是1957年Scoville和Milner的報告成為了神經心理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病例。這是來自一位被稱為HM的病者的報告,HM要算是神經心理學的領域之中被檢查得最詳細的人物。由於長期的癲癇症狀,醫生決定為他進行手術,切除了顳葉皮層下一部份的邊緣系統組織,其中包括了兩側的海馬體,手術後癲癇症狀被成功控制,但自此以後HM失去了形成新的長期記憶的能力。這個發現變成了讓許多人想瞭解海馬體在記憶及學習機制的契機,而成為一種流行,無論在神經解剖學、生理學、行動學等等各種不同領域,都對海馬體做了相當豐富的研究。現在,海馬體與記憶的關係已經為人所瞭解。
許多人對海馬體與癲癇發作的關係也有很濃厚的興趣。海馬體在腦中為發作閾值低的部位。因為幾乎所有癲癇患者的發作皆由海馬體所起始,像這類以海馬體為主的發作,有許多的情形是很難以藥物治療的。而且,海馬體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嗅覺內皮質,為阿茲海默症最先產生病變的地方,海馬體也顯示出容易因貧血、缺氧狀態而受傷害。
海馬體在解剖學解剖學以及機能構造上都是其他大腦皮質系統的研究樣本。大腦皮質在最近開始被關注與研究,現在已知的關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條目#突觸傳導的見解多受益於海馬體的研究。而海馬體的相關知識則多源於齒狀回與海馬的標本。
解剖
海馬,
DG: 齒狀回儘管關於海馬與其向鄰近的大腦皮層的表述尚缺乏一致的觀點,通常情況下術語上的海馬結構指的是齒狀回,
CA1-CA3部位 (或CA4,常稱為hilus區並被認為是齒狀回的一部分),
以及腦下腳 (另見 阿蒙神之角)。
CA1與 CA3 部位構成嚴格意義上的海馬。
資訊進入海馬時由齒狀回流入CA3到CA1再到腦下腳,在每個區域輸入附加資訊在最後的兩個區域輸出。CA2只占海馬的一個很小部分通常將其對海馬的功能忽略,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一小區域似乎能抵抗由於例如癲癇等造成的大規模的細胞破壞。
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區域的每一部分在海馬的資訊處理過程中都扮演著一個具有獨特功能的角色,但迄今為止對每一區域功能的細節還不甚瞭解。
一般記憶中的作用 齧齒類動物的海馬神經系統圖 S. Ramón y Cajal, 1911.心理學家與神經學家對海馬的作用存在爭論,但是都普遍認同海馬的重要作用是將經歷的事件形成新的記憶 (情景記憶或 自傳性記憶). 一些研究學者認為應該將海馬看作對一般的 陳述性記憶起作用內側顳葉記憶系統的一部分。 (陳述性記憶指的是那些可以被明確的描述的記憶,如“昨天晚飯吃了什麼”這樣的關於經歷過的事情的情景記憶,以及“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這樣的關於知識的概念記憶).
有跡象顯示,雖然這些形式的記憶通常能終身持續,在一系列的記憶強化以後海馬便中止對記憶的保持。海馬的損傷通常造成難以組織新的記憶(順行性失憶症), 而且造成難以搜索過去的記憶 (逆行性失憶症)。儘管這樣的逆行性效果通常在腦損傷的很多年之前就開始擴展,一些情況下相對久遠一些的記憶能夠維持下來。這表明海馬將鞏固以後的記憶轉入了腦的其他的部位。但是,舊的記憶是如何儲存的要用實驗來檢測的話存在一些難點。另外,在一些逆行性失憶症案例中,在海馬遭受損傷的數十年前的記憶也受到了影響,導致了這一關於舊的記憶的觀點的爭議。
海馬的損傷不會影響某一些記憶,例如學習新的技能的能力(如學習一種樂器),將設這樣的能力依靠的是另外一種記憶(程式記憶)和不同的腦區域。有跡象表明著名的病人HM(作為治療癲癇病的手段他的內側顳葉被切除) 有組織新的概念記憶的能力。
空間記憶以及方向定位中的作用
有些證據提供以下的線索:空間訊息的儲存與處理牽涉到海馬體。老鼠實驗的研究顯示,海馬體的神經元(neurons)有空間放電區,這些細胞稱為地點細胞(place cells)。如果老鼠發現自己處在某個地點,不論該老鼠移動的方向為何,有些細胞會發電,而大部分的細胞至少會對頭的方向、移動方向感到敏感。在老鼠身上,有些細胞稱為分野細胞(splitter cells),該種細胞的發電取決於動物的近期經驗(回顧記憶;retrospective memory)、或是期待即將的為來(前瞻記憶;prospective memory)。根據不同的身處地點,不同的細胞會發電;因此,只要觀察細胞的發電情形,就可能指出動物身處的地點。在人類身上,當人們在虛擬世界(virtual reality)的城鎮裡在尋找方向時,就會牽涉到「地點細胞」。 這樣的發現是源於如下的研究:在嚴重癲癇患者的大腦裡面植入電極(electrode),當作是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診斷的方式。
發現了「地點細胞」,讓世人覺得海馬體可能扮演「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的角色,而認知地圖就是環境格局的神經重現。然而,針對這樣的觀點,近期的證據提出懷疑,並且指出海馬體對於「尋找方向」(navigation[來源請求])更根本的過程非常重要。儘管如此,動物實驗顯示,即使要完成簡單的空間記憶活動,健全的海馬體是必要的(譬如把目的地藏住,要動物找路回去)。
若海馬體不健全,人類可能就無法記住曾經去過的地方、以及如何前往想去的地點。研究人員相信,若要在熟悉環境之間找出捷徑、以及新的路線,海馬體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針對這樣尋找方向的能力,有些人比其他人能力強;此外,大腦顯影研究顯示,這些尋找方向能力比較好的人,在尋找方向時,他們的海馬體比較活躍。
倫敦計程車司機必須要記住很多地點,並且知道這些地點之間最直接的路線(他們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該考試名為「知識」,英文名是The Knowledge,才能得到倫敦著名的黑色計程車black cab的駕駛執照)。 在倫敦大學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acguire et al, 2000) 的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民眾,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體積較大,至於更有經驗的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體積又更大。然而,有較大的海馬體是否有助於成為計程車司機、或是成為計程車司機或以找捷徑為生是否能夠使得一個人的海馬體變大仍待研究。
在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進行的老鼠實驗提出了如下的可能性:在反覆的迷宮實驗裡觀察老鼠的表現,海馬體的型態跟「性別雙態」(sexual
dimorphism)息息相關。對於將地點空間化、找出自己所在,公老鼠表現比較好,因為公老鼠的海馬體體積比較大。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