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文明   馬雅文明之二

 

馬雅徽記的浮雕馬雅文明 是古代位於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和猶加敦半島等中南美洲區域的文明。

和傳說相反的是,馬雅人從未消失;

現在仍有三百萬馬雅人居住在猶加敦半島地區,

很多人今日仍然能說馬雅語系的語言。馬雅從無一個統一的強大王國,

整個馬雅地區分成數以百計的城邦,然而馬雅各邦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

習俗傳統上卻屬於同一個文化圈。

 

歷史 

 

通常,馬雅文明被劃分為三個時期,

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稱為前古典期或形成期,

公元300年-900年為古典期,公元800年-16世紀為後古典期。

傳說馬雅人在3000年前就開始建造宗教性建築,

最早的遺跡是由一些簡單的土墳所組成,後來才進一步演化為金字塔。

早期的馬雅文明似乎曾經受到更早的奧爾梅克文明(Olmec)的影響。

 

奧爾梅克文明在將他們的文化傳播到今日的猶加敦半島以後,便衰敗滅亡了。

 

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馬雅文化最興盛的時期。

馬雅人在這地區發展了數百座城市,蒂卡爾(又譯提卡爾)(Tikal)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學者估計在最高峰時,

此城有10~20萬居民。他們發展成許多個農業密集的、

 

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為顯著的遺跡是建於宗教中心的金字塔,

和伴隨它們的皇宮。其他重要的考古學遺跡還有雕刻石板(Maya:Tetun)

這些用象形文字寫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譜,戰爭勝利和其他的成就。

 

帕倫克(Palenque)是古典時代最美麗的馬雅城市,

以至人們甚至將它譽為「美洲的雅典」。

另外一座著名的城市叫做科潘,從現代遺跡的規模來看可以把蒂卡爾、

科潘和帕倫克視為馬雅文明古典時期最大的三個城邦。

 

馬雅人也曾經參與了古代中美洲的長途貿易,主要的貨品有可可、鹽和黑曜石。

 

公元九世紀開始,古典馬雅文明的城邦突然同時走向衰落,這種現象多少讓人感到驚訝,其原因現在仍然是歷史學家研究的課題。

到公元十世紀,曾經繁榮的馬雅城市均被遺棄在叢林之中。

 

此後,以奇琴伊察為首,猶加敦半島北部興起一些馬雅城邦,這時開始史學上稱作馬雅文明後古典時期。

奇琴伊察城邦政權于公元1224被推翻,繼之以馬雅潘為首的城邦聯盟。

1450年,馬雅潘政權因內亂而瓦解。當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陸時,馬雅人的地區實際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

奇琴伊察和馬雅潘時期的馬雅後古典文明,同以蒂卡爾、科潘和帕倫克時期的古典文明相比,

在各個方面相差很大,只能說是馬雅文明最後的殘存。

 

古典時期的多數馬雅城邦非常重視記載歷史,大多數城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豎立各種紀念碑,

今天的考古學家正是通過這些紀念石碑得以對馬雅文明有的歷史有所了解,

 

又因為馬雅曆法相當精確,今天的歷史學家甚至可以知道許多事件的精確日期。

比如科潘國王十八兔兵敗後於公元73853日被斬首,又比如帕倫克國王巴加爾生於公元60336日,

公元615719日他十二歲那年登基做的國王,死於公元684830日。

這樣精確的歷史記錄實在為世界上其他遠古已消失的文明所無法比擬。

 

古典馬雅文明衰落以後的後古典馬雅文明,則達不到上述精確水平,

今天關於奇琴伊察和馬雅潘時期的史事主要是通過早期西班牙人從當地人聽來的傳說中了解到的。

 

文明特點

屬於石器文明,馬雅人沒有發明使用青銅器,更不用說鐵器。

掌握高度的建造技術,馬雅人不會使用銅鐵,也不會使用輪車,

輪子的概念雖然在陶器以及一種小玩具等文物中出現,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實用化。但是卻創造了高度的城市文明

農業以玉米為主食,所以又稱為「玉米文明」。

沒有牛馬豬羊,沒有出現畜牧業的痕跡,農民採用一種極原始的米爾帕耕作法。

數學採用二十進位,發現並使用了「零」的概念(另一說則是由奧爾梅克人傳授),掌握高度的數學和天文曆法知識。

使用獨特的象形文字:馬雅文字

 

藝術

 

帕倫克浮雕

 

 

馬雅玉器 195mm

 
 

 

波南帕克壁畫許多人認為古典時期(200年到900)馬雅藝術在古代美洲文明中是最成熟和美麗的。

帕倫克的雕刻和浮雕以及Copán的塑像被認為是最完美的,展現了古典馬雅人的優雅和準確的觀察力。

現代人只能從葬禮中的陶器來了解古典馬雅的進階繪畫;

另外在波南帕克(Bonampak)的一棟建築意外保存了古代壁畫。

從一些馬雅文獻中,人們發現馬雅是少數文明中,藝術家會在他們的作品上署名的。

此外,馬雅人喜愛玉器,馬雅的玉器非常精美,豐富。 

 

文字

使用獨特的 象形文字,馬雅文字。似漢字。馬雅文字是象形文字和聲音的聯合體,

馬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個整體概念,又有各自獨特的發音。

這類似於日語中的漢字與假名的關係,如馬雅文中的「盾」(bakalu)既可以寫成一個表意的象形單字,

也可以分成三個表音文字「ba」,「ka」,「la」。

 

馬雅象形文字的發展水平與中國的象形文字相當,只是符號的組合遠較漢字複雜,

塊體近似圓形或橢圓。字元的線條地依隨圖形起伏變化、圓潤流暢。

馬雅文字的一個字元中大的部分叫做主字,小的部分叫做接字,

字體有「幾何體」和「頭字體」兩種,另外還有將人,動物,神的圖案相結合組成的「全身體」,

主要用於曆法。馬雅文字的讀法為,從上至下,兩行一組,以「左→右→(下一段)左→右」的順序讀。

馬雅文字艱深晦澀,至今能譯解的不足三分之一。

 

宗教

宗教在馬雅文明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馬雅的天文曆法,建築所展現的偉大成就,

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宗教活動的繁榮,馬雅文明建立在神權政治的體制下,

馬雅王族和祭司主管宗教,馬雅人的最高神叫「羽蛇神」,

 

由奎特查爾鳳鳥羽毛和響尾蛇組合而成,是風神,又是金星(啟明星),

它被視為偉大的組織家、城市的建立者、數學、冶金學和天文學之父,

傳說是它給百姓帶來了文明和教化。此外,它還掌管農業、豐收與降雨,

這在乾旱的尤卡坦半島自然意義非凡。在奇琴伊薩的中心,

矗立著一座佔地3000余平方米的金字塔神廟,名曰庫庫爾坎神廟,是祭拜羽蛇神的神殿。

 

馬雅人的祭祀活動頻繁而殘忍,戰爭,節日,祈求豐收,等等諸多活動都有祭祀儀式,

祭祀不但有豐富的珍寶祭品,馬雅人還用活人的心祭太陽神。

 

馬雅的各個城市之間常有戰爭,戰敗一方通常都會有大批的俘虜被當作祭品處死。

馬雅人最先學會利用橡膠,這也是源於宗教儀式,他們用樹膠做成類似現在足球一樣的東西,

在專門的大球場舉行殘忍的遊戲,兩方用除手以外的任何部位傳球,球不能落地,

並且要設法將球投入牆上的石圈中,輸的一方將當作祭品處死。

 

但亦有地方如奇琴伊察,勝利一方或落敗一方的領隊被用作犧牲的說法同時存在(但聽說後來就以替代品取代了)

這樣的遊戲通常要進行幾天幾夜才能分出勝負。(參見中美洲蹴球)

 

神明

分別是創世神、雨神、玉米神、死神、北極星神、黑戰神、戰爭、暴死、人祭神、風神、水災、紡織、懷孕、月神、自殺女神。

 

訛傳

水晶人頭骨(或者稱為水晶頭顱)被訛傳為馬雅文明的物品,但事實上是19世紀的人偽造的。

 

成就  數學

 

馬雅數學,5進位符號、20進位計算馬雅人有一個被稱為「人類頭腦最光輝的產物」的五進位數學體,

馬雅人(或他們的奧爾梅克祖先)獨立發展了零的概念,

它的發明與使用比亞非古文明中最早使用「零」的印度還要早一些,

比歐洲人大約早了800年。 並且使用二十進位的數字系統;

數字以點(・)代表1,橫棒(-)代表5

碑文顯示他們有時會用到億。

例如,在計時上,馬雅人有一個稱為「阿勞東」的單位,

就相當於23040000000。這樣巨大的單位,只有在測量星際距離時才需要到。

 

曆法

馬雅人的曆法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曆法,他們的曆法體系由3種曆法構成,即神曆、太陽曆和長紀年曆。

 

神曆亦稱「卓爾金曆」,每年260天,由20個神明圖像和113的數字,不斷組合循環,

類似中國的天乾地支,通過不斷搭配組合,得到260種組合圖標,代表260天。

 

太陽曆是根據天文測算而來的金星曆法。一年分18個月,每個月20天,另加5天作為禁忌日,

這樣全年就是365天。精於星象觀測的馬雅人經過長期觀察、周密計算,

將一年的長度修正為365.242129天,這同今天科學測定的絕對年長365.242198天的數值,相差不足千分之一。

 

長紀年曆極適於推算悠遠漫長的歷史刻度,建立在極其發達的數學思維之上,

馬雅人運用這套曆法可以準確無誤地記下幾千萬年中的每一個日子。

考古學家根據16世紀西班牙入侵馬雅的時間,再依照碑文上記錄此事的計數單位往回推算,

算出馬雅紀年的元年為公元前3114813日。

 

當神歷年輪迴了73圈後,剛好和周轉了52圈的太陽年回到同一個標記上,

由此形成一個52年的大周期,馬雅人依此將52年定為一個世紀。

 

不僅如此,馬雅人還制定了「太陰曆」,算出了火星和金星公轉一周的時間,

並找出了糾正太陽曆和太陰曆積累誤差的方法。

 

馬雅曆法有一定的周期。例如:

20Kin(天)=1烏納Unial(月)或20

18烏納Unial1Tun(年)或360

20Tun1卡盾Katun7200

20Katun卡盾=1伯克盾Baktun144000

20伯克盾=1皮克盾或2880000

20皮克盾=1卡拉盾或57600000

20卡拉盾=1金奇盾或1152000000

20金奇盾=1阿托盾或23040000000

 

每個民族一般都有一個紀元。但在馬雅的傳說中,他們有幾個紀元,

每個紀元都是以地球毀滅性破壞的結束為起點的。

馬雅的最後一個紀元開始於公元前3113年,這正是他們在中美定居下來的日子;

馬雅的上一個紀元開始於公元前11000年,那時正好地球上冰河期結束;

再往前推,他們還有三個紀元,每個紀元的時間都要以幾十萬年或幾百萬年來計算。

 

建築

 

帕倫克神廟

蒂卡爾遺跡馬雅人在沒有金屬工具,不會使用輪車,

沒有牛馬等大型畜類的條件下,創造出了高度的城市文明,

從其遺留下來的規模巨大、功能完備的城市遺跡,可以看出其高超的建築水準和工程學技術水平。

 

由於很多建築都是用於祭祀等宗教儀式,馬雅建築里處處都是關於天體運行規律的數字。

例如,庫庫爾坎(Kukulkan)金字塔高約30米,四周各由91級台階環繞,

加起來一共364階,再加上塔頂的羽蛇神廟,共有365階,

象徵了一個太陽年中的365個日子。

 

除了階梯數目外,金字塔四面各有52個四角浮雕,表示馬雅的一世紀52年。

 古典期馬雅最大的城邦「蒂卡爾」城市面積超過65平方公里,

共有3000座以上的金字塔、祭壇、石碑等遺跡;

 

影響的區域方圓500平方公里,僅在其中心區域,就有大型金字塔十幾座,小型神廟50多座。

蒂卡爾金字塔斜度達70°的驚人設計,其外形有如歐洲的哥德式教堂般奇峭,

因而有人稱之為「叢林大教堂」。

在那個沒有先進的工具的時代,巨大的石塊如何切鑿,搬運到叢林的深處,

再把一塊塊十幾噸的石塊堆積起來,堆高至七十米處,可稱為奇績。

 

值得一提的是,後期的奇琴伊察創新了馬雅的建築風格,最有名的就是那已經殘破的螺旋塔;

而當該文明被消滅了以後,馬雅的文明就這樣走下坡了...

 

農業

馬雅人和其他四大文明不同,不是產生在大河流域,而是崛起在貧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熱帶雨林之中。

馬雅人以玉米和豆類為主食,肉食相對較少,沒有小麥,農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草,番茄,可可等。

馬雅文明雖然是城市文明,卻建立在玉米農業的根基之上。

 

自古以來,馬雅農民採用一種極原始的「米爾帕」耕作法:

他們先把樹木統統砍光,過一段時間乾燥以後,在雨季到來之前放火焚毀,

以草木灰作肥料,覆蓋住貧瘠的雨林土壤(應該就是所謂的刀耕火種)

 

燒一次種一茬,其後要休耕13年,有的地方甚至要長達6年,

待草木長得比較茂盛之後再燒再種。

農業生產能力的落後,一旦出現長時間的乾旱,文明將變得非常脆弱,

這是科學家推測馬雅文明突然消失的一個原因。

 

而馬雅還有使用輪耕法,科學家也曾經發現一些類似灌溉用途的渠道。

 

文明的消失

馬雅人創造出了令人稱奇的高度文明,但是古典期馬雅文明為何突然消失,

現在還沒有定論。

科學家考古學家,對馬雅文明湮滅之謎,提出了許多假設,

諸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感染疾病、氣候變化、內部戰爭等等。

 馬雅高深的知識和文化只掌握在極少數貴族和祭司的手中,

佔馬雅人口絕大多數的下層勞動者完全是文盲。

養尊處優的貴族知識分子,在繁華殆盡後難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

同時也帶走了輝煌無比的古典期馬雅文明。

(維基百科)

 

 

 

卡拉克穆爾

 

坎佩切州的卡拉克穆爾古瑪雅城市

 

卡拉克穆爾(CalakmulKalakmul)遺址,

在今墨西哥坎佩切州境內,面積約三十平方公里。

卡拉克穆爾是瑪雅文明古典時期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在瑪雅的時代,她是城邦「Kana(瑪雅語意為「蛇」)的首都。

因此卡拉克穆爾的王朝也被稱為「蛇之王朝」。

 

歷史

卡拉克穆爾是瑪雅中部地區大國,與另一個大國蒂卡爾保持著互相競爭對立的關係。

卡拉克穆爾可能于公元五世紀時立國,公元六世紀之前,蒂卡爾強大,是中部瑪雅地區的實際霸主。

562Sky Witness國王繼位,與鄰國卡拉闊爾(Caracol)結成同盟,大敗蒂卡爾,卡拉克穆爾一躍成為中部瑪雅地區新的霸主。

599年和611年,卡拉克穆爾兩次打敗瑪雅西部地區大邦帕倫克,不久以後,

帕倫克在國王巴加爾二世統治下,重新強大,限制了卡拉克穆爾向西的發展。

 

Tajoom Uk'ab' K'ak'王(622年至630年在位)、Yuknoom Head630年至636年在位)到Yuknoom the Great636年至686年在位)是卡拉克穆爾的鼎盛時期。

Tajoom Uk'ab' K'ak'為王時,于公元626年兩次與鄰國納蘭永(Naranjo)交戰,均獲大勝,631年,Yuknoom Head在位時,再次大敗納蘭永,極盡羞辱後處死了納蘭永的國王。

 

七世紀起,蒂卡爾重新強大,卡拉克穆爾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公元695年,被蒂卡爾的阿赫卡王打敗,蒂卡爾重新成為中部瑪雅地區的霸主。

 

卡拉克穆爾政權迅速衰敗,但作為一個瑪雅城邦,直至九世紀至十世紀才與其他瑪雅城邦一樣,不明原因地被永遠遺棄在叢林之中。

 

現代歷史

在諸多瑪雅城市中,卡拉克穆爾是發現的較晚的一個,直到1931年,墨西哥考古學家才在叢林中發現卡拉克穆爾遺跡。

1984年和1994, William Folan 率隊對遺跡進行了發掘。

現在,墨西哥國立人類學歷史學研究所正在展開一項大規模的研究計劃。

2002年,卡拉克穆爾遺址被列入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名錄。

 

奇琴伊察

 

奇琴伊察(Chichen Itza,得名于猶加敦馬雅語 chich'en itza'——「在伊察()水井口」)

是一處龐大的前哥倫布時期的考古遺址。奇琴伊察由瑪雅文明所建,坐落在今墨西哥境內的尤卡坦半島北部。

 

在從公元前6世紀到瑪雅古典時期(公元2世紀到10世紀早期)的時間里,奇琴伊察是瑪雅的主要城市,

而在中部低地及南方的的城市衰敗後,奇琴伊察更到達了其發展和影響力的頂峰。

 

到了後古典時期,奇琴伊察的建築主題中明顯增加了中部墨西哥/"托爾特克"的風格。

這一現象的最初被解釋為來自中部墨西哥的直接移民甚至入侵,但當代的多數說法認為這些"非瑪雅"風格是文化傳播的結果。

 

1221年的起義和內戰,如考古發現的燒毀的建築所顯示,導致了奇琴伊察的衰落,統制中心也轉移到了瑪雅潘。

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德·蒙泰喬曾在1531年短期佔領過這裡。

 

據美國人類學協會稱,奇琴伊察的遺址建築本身屬於墨西哥聯邦財產,

而土地由Piste鎮和Barbachanos家族作為集體財產和私人財產而共同擁有。

Barbachanos家族從19世紀早期就是尤卡坦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瑪雅語"Chich'en Itza"的意思是"在伊察()水井口"

這一名稱在前哥倫布時期是通用名稱,同時該城市在古代史料中也被成為Uucyabnal,即"7個偉大的統治者"

 

奇琴伊察的名稱在西班牙語等語言中寫做Chichén Itzá,表示名稱兩個部分的重音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

而在猶加敦馬雅語中(在該地區至今仍被使用,自16世紀以來用羅馬字母書寫)

這一重音遵循該語言的標準規律,所以書寫時不加變音符號。

 

兩種書寫方法都得到了相關文獻,包括學術作品的證實。

其他語言中通常使用更嚴格的變音符號,寫做Chich'en Itza。這一形式保留了[ch'] [ch]在音位上的區別,

因為代表()井的字根ch'en開始於齒齦擠喉後塞擦音(國際音標[tʃʼ]),而不是清齒齦後塞擦音([tʃ])

 

奇琴伊察的歷史

聖井尤卡坦半島沒有多少地面河流,

因此奇琴伊察當地三個終年提供充足水源的溶井(cenote

使之成為了天然的人口中心。

其中兩個溶井至今存在,其中一個就是著名的具有傳奇色彩的

"獻祭之井"Cenote of Sacrifice)。

 

瑪雅雨神恰克(Chaac)的信奉者將其視為聖地,

並將玉、陶器和熏香被投入聖井中作為對恰克的獻祭,

在大旱的時候偶爾還會使用活人獻祭。

 

(然而某些導遊所講述的大量美麗年輕的處女被定期作為祭品拋入井中的可怕故事,卻並沒有在古代文獻或是對溶井的考古打撈中得到證實。還有故事稱少男,而非少女,才是聖井的祭品。)

聖井很久以來就是尤卡坦地區的朝聖地。

 

奇琴伊察在公元600年左右即瑪雅古典時期中期是當地的重要城市,

但其最大的發展和影響力巔峰則出現在中部低地和南部瑪雅城市衰落之後。

 

公元約987年,托爾特克國王Quetzalcoatl(即羽蛇神之意)帶領軍隊從中部墨西哥來到這裡,

(與本地瑪雅盟友一起)將奇琴伊察作為了自己的首都,及第二個圖拉(Tula)

這一時期的藝術和建築因此呈現有趣的瑪雅和托爾特克混和風格。

 

奇琴伊察的衰落

瑪雅史料記載1221年發生了大規模的起義和內戰,

考古學證據也顯示市場和武士神廟的木製屋頂在大約這一時間被燒毀。

奇琴伊察隨著尤卡坦的統治中心移往瑪雅潘而開始衰落。

 

奇琴伊察雖然未被完全放棄,但城市的人口減少了,也沒有再興建新的大型建築。

然而神聖的溶井還是保持了朝聖地的地位。

 

1531年,西班牙的征服者弗朗西斯科·德·蒙泰喬宣布對奇琴伊察擁有主權並打算將其作為西班牙尤卡坦的首都,

但幾個月後當地瑪雅人的起義把蒙泰喬逐出了該地。

 

遺跡

奇琴伊察有很多精美的石頭建築,並不同程度的保留到了今天。

這些建築曾被作為神廟、宮殿、舞台、市場、浴池和球場。

 

卡斯蒂略金字塔

 

羽蛇頭像,卡斯蒂略金字塔階梯底部卡斯蒂略金字塔(El Castillo,又稱羽蛇神金字塔,城堡,瑪雅金字塔,或墨西哥金字塔)

雄居奇琴伊察的正中,是為羽蛇神而建的神廟。

金字塔的地基呈方形,四邊依階梯上升,直至頂端的廟宇。

在春季和秋季的晝夜平分點,日出日落時,建築的拐角在金字塔北面的階梯上投下羽蛇狀的陰影,並隨著太陽的位置在北面滑行下降。

 

古代中美洲城市中,在舊金字塔之上加蓋更大更雄偉的金字塔是一種慣例,卡斯蒂略金字塔正是其實例之一。

考古學家在金字塔北面階梯上發現的一個入口通往一個隧道,人們在隧道內可以沿著掩蓋在金字塔內部的老金字塔的台階向上攀登,直到頂端,並能見到刻在石頭中,漆成紅色鑲著玉點的羽蛇神王的美洲虎王冠。

內部老金字塔的設計據說是按照月亮歷而來,而外面的新金字塔則是太陽曆。

 

在一次致命的墜落事故之後,金字塔的頂端如今已經不再對遊客開放了。

 

武士神廟 

 

武士神廟奇琴伊察的"武士神廟"明顯是按照托爾特克首都圖拉的B神廟而建,並由於瑪雅建築師的技巧而比其原型更加宏偉。

 

武士神廟是一個階梯狀金字塔頂的石頭建築(最初用木頭和灰泥做屋頂),內部的支柱被刻成武士的形狀。

 

金字塔階梯頂端通往神廟入口處有查克莫天使(Chac Mool)的祭壇雕像。

 

武士神廟旁邊是由柱子圍繞的廣場——"大市場"

 

 

 

 

 

 

球場 

大球場在奇琴伊察一共有7個中美洲蹴球球場,其中金字塔西北150米左右的球場最為引人注目。

 

這是古代中美洲最大的球場,有166米長68米寬。

球場內部兩側排列著雕刻著球員形象的石板,輸球一方的隊長(一說獲勝一方的隊長)被斬首用於祭祀。

 

球場的一面外牆上建有美洲虎神廟,上面有另一個美洲虎王冠。

 

因為在地下掩埋了一千年,上面的紅漆以及鑲的玉點都已經消磨不見了。

 

球場旁邊是一個露天平台,側面裝飾著骷髏浮雕(穿在木架上的石刻頭骨).

 

 

 

 

 

 

大法師墓

 

這是一個縮小版本的卡斯蒂略金字塔。名稱來自早期發掘者E. H. Thompson發現的貴族墓地。

 

修女院

奇琴伊察最令人注目的古典時期建築之一是一組精美的普克(Puuc)風格建築群。

雖然被西班牙人起了"修女院""Las Monjas","The Nunnery")的綽號,這組建築實際上是城市在古典時期的政府宮殿。

東邊不遠是一座不大的廟宇,綽號"教堂""La Iglesia", "The Church"),裝飾有精美的雨神面具。

 

"修女院"建築群附近還有一些其他建築,包括:

 

"Akab' Dzib" (瑪雅語"黑暗或朦朧的文字"),有著象形文字銘文的宮殿

"紅房子"

"鹿房子"

 

橢圓形天文台 

"蝸牛"——橢圓形天文台在"修女院"北面是一個方形大平台上的圓形建築——"橢圓形天文台"("El Caracol"),又名"蝸牛",得名于圓形建築內部螺旋狀的石頭階梯。

天文台是為掌管風和學習的羽蛇神而設,門設在可以觀察春季晝夜平分點、月亮最大南北傾斜及其他天文現象的位置。

瑪雅人用太陽照射在門上在屋內形成的陰影來判斷夏至與冬至的到來。

在建築的邊緣放著很大的石頭杯子,瑪雅人在裡面裝上水並通過反射來觀察星宿,以確定他們相當複雜且極為精確的日曆系統。

 

老奇琴

"老奇琴"是位於城市中心以南的一組建築,包括最初系列組神廟(Initial Series Group)、陽具崇拜神廟(Phallic Temple)、巨龜平台(Platform of the Great Turtle)、貓頭鷹神廟(Temple of the Owls)和猴神廟(Temple of the Monkeys)。

 

其他建築

城市的典禮中心周圍約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著一系列建築,城市周圍還有幾處輔助建築群。

 

洞穴

Balankanche洞穴是離奇琴伊察中心不遠的一系列神聖的洞穴。

在洞穴里,至今人們還能看到前哥倫布時代留下的古代陶器和偶像原封不動的擺在當初的位置。

 

 卡斯蒂略金字塔內的羽蛇神美洲虎王冠

 

現代考察

1839年,美國旅行作家班傑明·諾曼(Benjamin Norman),以及第二年的約翰·羅伊德·施特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到奇琴伊察進行了考察並發表了記錄。之後的幾十年裡其他的探險隊對遺跡進行了更多的考察。

1895年美國駐尤卡坦副領事愛德華·赫伯特·湯普森(Edward Herbert Thompson)購買了包括奇琴伊察遺址在內的奇琴莊園(Hacienda Chichen),並接下來花了30年時間對其進行業餘興緻的考古挖掘,並從聖井中打撈出了第一批手工藝品。

卡內基研究院和墨西哥政府在從1924年起的20年裡,由Sylvanus Morley帶領對遺跡進行了發掘和修復,包括對武士神廟的修復。

1961年和1967年,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所(INAH)對聖井進行了兩次打撈。

1980年後,INAH對更多的建築進行了發掘和修復。

 

今日奇琴伊察

奇琴伊察在1988年成為世界遺產,也是非常受歡迎的旅遊地,並且是瑪雅考古學主要遺跡中遊客最多的地點。

很多到坎昆遊覽的遊客都會花一天時間參觀奇琴伊察,雖然一天的時間只夠參觀遺跡的一部分。

 

政府和考古學者發現卡斯蒂略金字塔建築已經不牢固,從安全形度考慮不適宜遊客攀登。

已經有提議建議對金字塔採取措施減緩損壞和重修。

 

科    巴

 

科巴大金字塔科巴(Cobá)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的一個瑪雅文明的城市遺址,

位於加勒比海岸以西40公里,圖盧姆(Tulum)西北44公里,奇琴伊察以東90公里

 

科巴位於熱帶雨林深處,由五個潟湖環繞,中心地區與周邊散落的建築由放射狀的道路連通,

這些道路最遠甚至延伸至加勒比海長達100公里以上。

 

遺址內的重要建築有高達42米的「大金字塔」Nohoch Mul,這是瑪雅文明中最高的建築,

科巴的鼎盛期據推測約有五萬住民或者甚至更多。這一地區的建築覆蓋了約80平方km

 

1世紀為止一直被大規模的農業人口所控制。根據7世紀的瑪雅文字記錄來看,科巴的主要建築多建於公元500900年間古典的時期中後期,但是科巴在此後一直有新的建築被建起,而古老的建築也一直被修復,

這樣的狀態一直維持到14世紀西班牙人到來之前。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5%B7%B4&variant=zh-tw"

 

科   潘

 

科潘(Copán)遺跡位於宏都拉斯西部的科潘省,靠近瓜地馬拉邊境。

 

科潘是瑪雅文明古典時期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在當時,她是瑪雅諸邦中最靠南的一個。

 

科潘王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2世紀,在公元5世紀到公元9世紀達到鼎盛,

然後同其他古典時期各個瑪雅城邦一樣,

 

突然衰落並被徹底遺棄在叢林之中。古代,科潘可能稱作「Xukpi」。

 

歷史

早於公元前1100年,科潘河谷地就有人居住,但是約公元前300年後的四五百年間,

在其他瑪雅城邦蓬勃發展之時,科潘卻沒有什麼發展,直到公元200年前後科潘城邦才開始發展起來。

 

考古學家在科潘發現一座聖壇,稱之為「聖壇Q」。

它上面刻畫有十六位人物的形象,

起先考古學家覺得好象是十六位祭司環坐一起討論問題似的,

後來的研究表明這是十六位科潘國王的形象。

 

公元426年亞克庫毛開始了強大的科潘王朝,

他也是「聖壇Q」上所刻畫的第一位國王。

雖然他可能並不是科潘真正的第一位國王,但是他在後來肯定有著極崇高的地位。

 

到了公元628年,「煙豹王」即位,他在位時間長達67年,

是科潘王朝的鼎盛時期,

同時也控制著周圍很大面積的地方,成為一個「帝國」。

 

「煙豹王」以後「十八兔王」即位,在位時間長達43年,

「十八兔王」雖繼續擴張與征服,但是科潘已到了強弩之末之時。

「十八兔王」在小國基里瓜(Quirigua)安插的統治者考阿克天(Cauac Sky)在即位後的第13年反叛,打敗了「十八兔王」,

國王十八免肖象

並於公元73853日將之斬首。

 

「十八兔王」被斬首後,科潘的王權受到很大影響。

「煙殼王」于公元749年繼位後,

努力挽救政權,他同瑪雅西部的大城邦帕倫克聯姻,並且在科潘大興土木,興建了大量的紀念碑。

 

今天的考古學家正是通過這些紀念碑,得以了解科潘的歷史。

 

到了公元763年,雅克斯潘繼位,他仍然試圖通過炫耀祖先的功績,通過把自己刻畫成英勇武士的形象來挽回王朝,但是科潘王朝的沒落已經無法挽回。他至少在位至公元820年。

 

此後一位叫做烏斯特圖克的人「登基」,但遺留下來的銘文沒有說清楚他「登」的是不是王位──紀念他「登基」的聖壇沒有完工就廢棄了。進入公元9世紀的科潘,同瑪雅文明古典時期的所有其他城邦一樣,突然衰落並且永遠的被遺棄在了叢林之中。

 

「聖壇Q 遺跡描繪了從亞克庫毛至雅克斯潘共十六位國王 (參見 http://mayaruins.com/copan/a1_1170.html)

 

蒂卡爾

 

蒂卡爾國家公園

蒂卡爾(Tikal)是瑪雅文明中最大的遺棄都市。它坐落於瓜地馬拉的佩騰省,北緯17°1319 西經89°3722″。

 

城名由來

蒂卡爾在瑪雅語中是「聲音之地」(Place of Voices)或「舌頭之地」(Place of Tongues)的意思。

碑銘上的瑪雅象形文字常常稱它為穆塔(Mutal)或雅克斯穆塔(Yax Mutal),意為「綠色的捆」(Green Bundle)

也有可能是「第一預言」(First Prophecy)的隱喻。這些都可能是蒂卡爾古代的名字。

 

遺址

蒂卡爾遺址中包括幾百幢重要的古代建築,只有一小部分在近幾十年的考古中被發掘。

 

現存在顯著的建築有六座頂上有著神廟的階梯金字塔。他們被早期的探險家用數字編號。

 

它們是在蒂卡爾的巔峰時期建造的,大約7世紀末到9世紀初。一號神廟在695年左右建成。三號神廟建成於810年。

最大的四號神廟,有72米高,于720年建成。五號神廟在750年左右完工。六號神廟建成於766年。

 

在城中還有古代皇宮的遺跡。除此之外有不少小金字塔,宮殿,住所、石刻紀念碑,和一些用來進行古代瑪雅球賽的球場。

似乎還有個用作監獄的地方,那裡的門窗都有被木條橫過的痕跡。

 

蒂卡爾的住宅區佔地60平方公里,大多數還沒有清理發掘。

 

蒂卡爾被一圈6米寬的的溝渠和城牆圍繞著。現在只有9公里被勘探過。估計這至少圈起了125平方公里的土地。

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不僅僅有防禦用途,似乎還是一個運河系統的一部分。

 

歷史

蒂卡爾是瑪雅文明的文化和人口中心之一。這裡最早的紀念碑建造于公元前四世紀。

城市在瑪雅古典時期——大約公元200年到公元850年左右,達到頂峰。

 

蒂卡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起先她只是個二流城邦,奉北部城邦米拉多為盟主,

蒂卡爾可能從公元二世紀開始奉行與中美洲當時的大國提奧提華坎友好的政策,

並取得成功使自己國力大漲,從而成為瑪雅世界最強大的城邦之一。

 

公元292年,Balam Ajaw(傳統上譯為"Decorated Jaguar",被裝飾過的美洲虎)繼位為蒂卡爾國王,開始了強大的蒂卡爾王朝。

在一塊刻有他形象的石碑上記錄有公元29278日的日期。這個時間也通常被歷史學家當作瑪雅古典文明的開始之日。

 

公元360年,Chak Toh Ichak I 美洲虎之爪一世(Jaguar Paw I)為國王之時,蒂卡爾空前強大,

「美洲虎之爪一世」的弟弟「吸煙的青蛙」于公元378116日征服鄰邦烏夏克吞(Uaxactun),並成為烏夏克吞的君主。

 

美洲虎之爪一世以後的蒂卡爾國王叫做Nun Yax Ayin,(King Curl-Nose 蜷鼻王) 是一個來自提奧提華坎的貴族,于379年繼位,

尚不清楚這場王位變故是什麼原因,可能是戰爭也可能是聯姻造成的,蜷鼻王雖來自提奧提華坎,

但卻也是個地道的蒂卡爾國王,保持著蒂卡爾的強大與繁榮。

 

公元411年至公元456年,Siyah Chan K'awil II 暴風雨天空二世(Stormy Sky II) 為國王。

從美洲虎之爪一世到暴風雨天空二世的一百年間是蒂卡爾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時期。

 

此後蒂卡爾以北的城邦卡拉克穆爾強大,蒂卡爾出現了一個衰落時期,直到公元7世紀,

Hasaw Chan Kawil 阿赫卡王(雙月,巧克力領主Double Moon or Lord Chocolate 682-734年在位),蒂卡爾重新強大,

打敗卡拉克穆爾,使得蒂卡爾重新成為瑪雅中部地區的霸主。

以後是Yikin Chan Kawil 雅克金王(734-766年在位)和 Yax Nuun Ayiin II 奇坦王(Chitam 768-790年在位)

在這一百年間是蒂卡爾第二次鼎盛時期。今天蒂卡爾壯麗的遺跡主要也是這三位國王在位期間築成。

 

奇坦王之後,與同一時期其他瑪雅城邦一樣,蒂卡爾迅速衰落,已知可考的最後一位國王是Jasaw Chan K'awiil II

869-889年在位) 

在這之後,沒有建造什麼主要的紀念碑。一些宮殿也被焚毀。人們逐漸離開了這座城市。

10世紀末,蒂卡爾被徹底遺棄在叢林中。

 

蒂卡爾控制著瑪雅低地的中心,經常發生戰爭。

根據碑銘記載,蒂卡爾常和一些瑪雅城邦結盟或打仗,

包括烏夏克吞(Uaxactun),卡拉闊爾(Caracol),納蘭永(Naranjo)和卡拉克穆爾(Calakmul)

 

專家估計蒂卡爾人口最多時可能有十萬到二十萬。

 

現代歷史,蒂卡爾國家公園

作為一個巨大的古代遺址,關於它的消息在當地從來沒有消失過。

 

關於蒂卡爾兩手或三手的資料在十七世紀開始被人們所知。

由於遺址離現代都市非常遙遠,直到1848年才有第一個科學考古遠征隊來到蒂卡爾。

19世紀和20世紀初,有許多探險隊到蒂卡爾研究、繪製地圖和攝影。

 

1951年,在遺址附近建造了一座小型機場,大大改善了以前要花許多天步行或是騎騾穿過叢林的狀況。

1956年到1970年,賓州大學在遺址進行了大型的考古發掘。

1979年,瓜地馬拉政府開始了一項長遠的考古發掘計劃,直到今日。

 

蒂卡爾現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並對公眾開放。

蒂卡爾國家公園包括三部分:蒂卡爾遺址、聖·米蓋爾·拉·帕羅塔達生物保護區(San Miguel La Palotada Biotope)和瑪雅生物保護區(Maya Biosphere Reserve)

 

自然保護區

蒂卡爾國家公園包括數種地形,有丘陵、沼澤、山地等等。國家公園內有幾處沉積岩保存了從中生代到第三紀的地質資料。

國家公園內保存著包括沼澤雨林到山地森林的多種叢林模式。叢林中也生活著不少珍稀動植物。

植物有桃心花木Swietenia macrophylla,比爾松尼木屬喬木Byrsonima crassifolia等等。

哺乳動物有黑掌蜘蛛猴,三指樹懶Bradypus tridactylus,白頭鼬Eira barbara等數十種。

鳥類有紅金剛鸚鵡Ara macao等。爬行類和兩棲類有中美洲河龜Dermatemys mawii,銀環蛇Micrurus diastema sapperi和幾種特有的蟾蜍等。魚類有十幾種麗魚,包括Cichlasoma melanorumC. bifasciatum C. heterospilum等。

 

烏斯馬爾

 

烏斯馬爾(Uxmal)是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州的大型瑪雅古城遺址。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烏斯馬爾的發音為"Oosh-mahl",在古瑪雅語中意為「植三株樹」,但亦有瑪雅語專家執有異議。

 

古代歷史

 

卡澤伍德所作的繪畫由於烏斯馬爾是著名的旅遊景點,所以做了許多修復建築的工作,而嚴肅認真的考古研究卻沒有做多少。

因此,建城的確切時間並不清楚,而25000人的人口也是一個很粗略的估計。今天看到的許多建築都是建於8世紀到11世紀間。

 

瑪雅曆書記載烏斯馬爾由亨·烏伊奇爾·查克·圖圖爾·希烏(Hun Uitzil Chac Tutul Xiu)建於500年左右。

烏斯馬爾被希烏家族統治了許多代,是西部喲尤卡坦地區最強大的城邦,曾和奇琴伊察結成同盟控制整個北部瑪雅地區。

1200年以後烏斯馬爾沒有建造新的主要建築,可能和奇琴伊察同盟破裂,而地區霸權落入瑪雅潘有關。

希烏家族將他們的首都遷至馬尼(Maní),烏斯馬爾的人口減少。

 

在西班牙人征服尤卡坦之後(從某種意義上希烏家族和西班牙人結盟),

早期的殖民文件顯示烏斯馬爾直到1550年代還是一個重要的居住地,

但在這裡沒有建立西班牙城鎮,烏斯馬爾後來就被遺棄了。

 

遺址 

魔術師金字塔即使在修復之前,烏斯馬爾也保存得很好,因為被建造的異常的好。

許多都是使用切割得很好的石塊建成,而非泥灰來黏合來時整座建築成型。

這裡的建築被認為典雅美麗,主要是普克(Puuc)瑪雅建築風格。

由於保存得相當好,所以這是少數幾個幾乎就和遺棄時一模一樣的瑪雅遺址。

 

主要的建築有: 

王宮(The Governor's Palace):一座建在巨大平台上的建築,有著中美洲最長的建築正面。

魔術師金字塔(Pyramid of the Magician),或稱阿迪維諾(Adivino),是一座與眾不同的階梯金字塔。

金字塔的階梯是橢圓的,而非常見的矩形或是正方形。

 

一般來說是在老神廟的上面建造新神廟,但這裡新神廟早在老神廟上方正中偏右,以保存西側的老神廟。

四方尼姑庵(The Nunnery Quadrangle),這是西班牙人取的綽號,實際上政府部門。

 

這是烏斯馬爾最好四方建築之一,內外兩面有精美的雕刻。

一個大型球場用來舉辦中美洲球賽,上面有一段在901年由Chan Chak K'ak'nal-Ahau題的碑銘。

 

四方尼姑庵在烏斯馬爾還有許多保存完好的階梯金字塔,方院和其他紀念碑。

 

大多數象形文字碑銘都被不尋常集中在一塊平台上。

石柱上記載了古代的統治者,並在古代被故意打壞和推倒。有些被重新立起來並修復。

一段圍繞祭祀中心地點的圍牆的殘體暗示了可能發生過戰鬥。

 

現代歷史

由於遺址離梅里達不遠,所以墨西哥獨立後就吸引許多旅遊者。

第一次對遺址進行的詳細說明在1838年由讓·弗雷德里克·瓦爾德克(Jean Frederic Waldeck)出版。

約翰·羅伊德·施特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和弗雷德里克·卡澤伍德(Frederic Catherwood)1840年代對烏斯馬爾進行了兩次長時間的考察,花了許多平面圖,可惜許多都散失了。

德西雷·查爾內(Désiré Charnay)1860年在烏斯馬爾派了許多照片。

三年後,墨西哥皇后卡洛塔(Carlota of Mexico)參觀烏斯馬爾,為了準備它的參觀,當地政府除去了許多關於生殖崇拜的雕刻和建築元素。

 

 

石刻墨西哥政府第一次對建築的加固是在1927年,當時工程是冒著倒塌危險。

1930年,一支圖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的考古隊在四方尼姑庵上用石膏拓模,並將模型在芝加哥的1933年世界博覽會上展出。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于1975年參觀遺址。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帕倫克

 

 

帕倫克的古城和國家公園

 

帕倫克遺跡帕倫克(Palenque)遺址,在今墨西哥恰帕斯州境內。

位於北緯 17°290,西經 92°259W。帕倫克是瑪雅文明古典時期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在瑪雅的時代,帕倫克城可能被稱作「Lakam Ha」,而以帕倫克城為首都的城邦則可能稱作「B'aakal」。

 

歷史

早期的帕倫克歷史可以追溯到奧爾梅克文明時期,奧爾梅克文明可能在此建立過一個王朝。

瑪雅文明古典時期,帕倫克是瑪雅西部地區一個大邦,已知最早的統治者是K'uk B'alam I,他于公元431311日登上帕倫克的王位。

 

帕倫克曾於公元599年和公元611年兩次被卡拉克穆爾打敗。

 

公元615年,十二歲的巴加爾二世登基成為帕倫克國王,巴加爾在位時間長達68年。

在巴加爾二世統治期間,帕倫克從衰弱中恢復過來,走向強大,進而成為瑪雅西部地區政治上的霸主,因此現在歷史學家也把巴加爾二世稱作「巴加爾大帝」。

令巴加爾在今天得以非常著名的另一件事1952年考古學家發現了巴加爾陵墓以及其中巴加爾本人的遺骸,位於一座高高的瑪雅金字塔的地下,本來公認的瑪雅金字塔的用途是神廟,與埃及作為陵墓的金字塔的用途完全不同,1952年的發現使得今天的歷史學家開始重新審視瑪雅金字塔的意義。

 

而巴加爾石棺上的神話圖案中類似於宇宙飛船的圖案也曾經令許多人驚訝不已。

(許多人以此為依據相信瑪雅人擁有飛行器,或者是與外星人有著某種聯繫,不過一般嚴肅的歷史學家仍然認為那只是個普通的神話圖案)

 

 

 

 

 

 

 

 

 

 

 

 

 

 

 

 

 

巴加爾以後,他的兩個兒子強·巴魯姆二世和K'inich K'an Joy Chitam II 相繼繼位,把帕倫克王朝的興盛時期又延續了四十年。

巴加爾陵墓本身就是強·巴魯姆二世時修築而成。

 

從巴加爾開始的一百年間,是帕倫克的鼎盛時期,今天帕倫克遺跡中的主要建築物均於此時候建成。 

進入9世紀以後,同古典時期瑪雅文明的其他城邦一樣,帕倫克城市迅速衰落,並永遠地被遺棄在了叢林之中。

 

現代歷史

今天,帕倫克遺跡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