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腫瘤的概念

  腫瘤(tumor)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某一個細胞在基因水準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

導致其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一般認為,腫瘤細胞是單克隆性的,即一個腫瘤中的所有瘤細胞均是一個突變的細胞的後代。

  一般將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所有的惡性腫瘤總稱為癌症(cancer)。

 

二、腫瘤性增生與非腫瘤性增生的區別

  腫瘤細胞增生一般是單克隆性的。瘤細胞具有異常的形態、代謝和功能,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腫瘤生長旺盛,並具有相對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能持續性生長,提示腫瘤細胞的遺傳異常可以傳給子代細胞。

每個腫瘤細胞都含有引起其異常生長的基因組的改變。腫瘤性增生不僅與機體不協調,而且有害。

 

  非腫瘤性增生一般是多克隆性的。增生的細胞具有正常的形態、代謝和功能,能分化成熟,

並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復原來正常組織的結構和功能。

非腫瘤性增生有一點的限度,增生的原因一旦消除後就不再繼續。

非腫瘤性增生或者反應性增生有的屬於正常新陳代謝所需的細胞更新;有的是針對一定刺激或損傷的防禦性、修復性反應,對機體有利。

 

三、腫瘤的一般形態與結構

 

  1)腫瘤的肉眼觀形態

腫瘤細胞核的多形性 , 肉眼觀腫瘤的形態多種多樣,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腫瘤的良惡性。

  1)腫瘤的數目和大小 

       腫瘤的數目、大小不一。多為一個,有時也可為多個。腫瘤的大小與腫瘤的性質(良性、惡性)、生長時間和發生部位有一定關係。

生長於體表或較大體腔內的腫瘤有時可生長得很大,而生長於密閉的狹小腔道內的腫瘤一般較小。

腫瘤極大者,通常生長緩慢,多為良性;惡性腫瘤生長迅速,短期內即可帶來不良後果,因此常長不大。

 

  2)腫瘤的形狀:

       腫瘤的形狀多種多樣,有息肉狀(外生性生長)、乳頭狀(外生性生長)、結節狀(膨脹性生長)、

分葉狀(膨脹性生長)、囊狀(膨脹性生長)、浸潤性包塊狀(浸潤性生長)、彌漫性肥厚狀(外生伴浸潤性生長)、

潰瘍狀伴浸潤性生長。形狀上的差異與其發生部位、組織來源、生長方式和腫瘤的良惡性密切相關。

 

  3)腫瘤的顏色:

        一般腫瘤的切面呈灰白或灰紅色,視其含血量的多寡、有無出血、變性、壞死等而定。有些腫瘤會因其含有色素而呈現不同的顏色。

因此可以根據腫瘤的顏色推斷為何種腫瘤。如脂肪瘤呈黃色,惡性黑色素瘤呈黑色,血管瘤呈紅色或暗紅色。

 

  4)腫瘤的硬度:

        與腫瘤的種類、腫瘤的實質與間質的比例及有無變性、壞死有關。實質多於間質的腫瘤一般較軟;

相反,間質多於實質的腫瘤一般較硬。瘤組織發生壞死時較軟,發生鈣化或骨化時則較硬。脂肪瘤很軟,骨瘤很硬。

 

  2)腫瘤的鏡下組織結構

  腫瘤的組織結構多種多樣,但所有的腫瘤的組織成分都可分為實質和間質兩部分。

 

  1)腫瘤的實質:

腫瘤實質是腫瘤細胞的總稱,是腫瘤的主要成分。它決定腫瘤的生物學特點以及每種腫瘤的特殊性。

通常根據腫瘤的實質形態、來識別各種腫瘤的組織來源,進行腫瘤的分類、命名、和組織學診斷,

並根據其分化成熟程度和異型性大小、來確定腫瘤的良惡性和腫瘤的惡性程度。

 

  2)腫瘤的間質:

腫瘤的間質成分不具特異性,起著支持和營養腫瘤實質的作用。一般由結締組織和血管組成,間質有時還具有淋巴管。

通常生長比較快的腫瘤,其間質血管一般較豐富而結締組織較少;生長緩慢的腫瘤,其間質血管通常較少。

 

此外,腫瘤往往有淋巴細胞等單核細胞浸潤,這是機體對腫瘤組織的免疫反應。

此外,在腫瘤結締組織中還可以見到纖維母細胞和肌纖維母細胞。肌纖維母細胞具有纖維母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的雙重特點,

這種細胞即能產生膠原纖維,又具有收縮功能,可能對腫瘤細胞的浸潤有所限制,這種細胞的增生可以解釋乳腺癌的乳頭回縮,

食管癌和腸癌所導致的腸管僵硬和狹窄。

 

四、腫瘤的異型性

 

  腫瘤組織無論在細胞形態和組織結構上,都與其發源的正常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稱為異型性。

異型性是腫瘤異常分化在形態上的表現。異型性小,說明分化程度高,異型性大,說明分化程度低。

區別這種異型性的大小是診斷腫瘤,確定其良、惡性的主要組織學依據。

良性腫瘤細胞的異型性不明顯,一般與其來源組織相似。惡性腫瘤常具有明顯的異型性。

 

  由未分化細胞構成的惡性腫瘤也稱為間變性腫瘤,間變是指惡性腫瘤細胞缺乏分化,異型性顯著。

間變性腫瘤具有明顯的多形性,瘤細胞彼此在大小和形狀上有很大的變異,因此往往不能確定其組織來源。間變性腫瘤一般具有高度惡性。

 

  1、腫瘤的細胞異型性

  良性腫瘤瘤細胞的異型性小,一般與其來源的正常細胞相似。惡性腫瘤瘤細胞常具有高度的異型性,表現為以下特點:

  1)腫瘤細胞的多形性

  即腫瘤細胞形態和大小不一致。惡性腫瘤細胞一般比正常細胞較大,有時可見瘤巨細胞。

但少數分化很差的腫瘤其腫瘤細胞較小,圓形,大小也比較一致。

 

  ( 2 )瘤細胞核的多形性

  瘤細胞核比正常細胞核增大,核大小、形狀和染色不一。並可出現雙核、巨核、多核、奇異核、核著色深(由於核內DNA增多)。

染色質呈粗顆粒狀,分佈不均勻,常堆積於核膜下,使核膜顯得肥厚。核分裂像增多,特別是出現不對稱性、多極性及頓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時,

對惡性腫瘤具有診斷意義。惡性腫瘤細胞的核異常改變多與染色體呈多倍體或非整數倍體有關。

 

  (3)瘤細胞胞漿的改變

  由於胞漿內核蛋白體增多而多呈嗜鹼性。瘤細胞產生異常分泌物或代謝產物(如激素、粘液、 蛋白、色素等),因此具有不同特點。

 

  (4)腫瘤細胞超微結構的改變

  一般來說,良性腫瘤的超微結構與其起源的組織基本相似。惡性腫瘤細胞根據其分化的程度表現出不同的異型性。

總的來說,惡性腫瘤細胞通常絕對或相對明顯增大,核膜可有內陷或外凸,使核形不規則甚至形成奇異型核。

胞漿內的細胞器常有數目減少、發育不良或形態異常。細胞連接常有減少,有利於腫瘤浸潤生長。

 

  2.腫瘤的組織結構異型性

  腫瘤的組織結構的異型性是指腫瘤組織在空間排列方式上(包括極向、器官樣結構及其與間質的關係等方面)與其來源的正常組織的差異。

良性腫瘤瘤細胞的異型性不明顯,但排列與正常組織不同,診斷有賴於組織結構的異型性,如子宮平滑肌瘤。

惡性腫瘤的組織結構異型性明顯,瘤細胞排列更為紊亂,失去正常的排列結構、層次或極向,如纖維肉瘤、腺癌。

 

五、腫瘤的生長方式和擴散

  腫瘤生長的生物學

  具有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是惡性腫瘤最重要的特點,並且是惡性腫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腫瘤是由一個轉化細胞不斷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個典型的惡性腫瘤的自然生長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一個細胞的惡性轉化→轉化細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潤→遠處轉移

  在此過程中,惡性轉化細胞的內在特點(如腫瘤的生長分數)和宿主對腫瘤細胞及其產物的反應(如腫瘤血管形成)

共同影響腫瘤的生長和演進。

 

  腫瘤生長的動力學。

腫瘤的生長速度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1)腫瘤細胞倍增時間:腫瘤群體的細胞週期也分為G0G1SG2M期。

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倍增時間並不比正常細胞更快,而是與正常細胞相似或比正常細胞更慢。

 

  2)生長分數:指腫瘤細胞群體中處於增殖階段(S+G2期)的細胞的比例。

惡性轉化初期,生長分數較高,但是隨著腫瘤的持續增長,多數腫瘤細胞處於G0期,即使是生長迅速的腫瘤生長分數也只有20%

 

  3)瘤細胞的生長與丟失:營養供應不足、壞死脫落、機體抗腫瘤反應等因素會使腫瘤細胞丟失,

腫瘤細胞的生成與丟失共同影響著腫瘤能否進行性長大及其長大速度。

 

  腫瘤的生長速度決定於生長分數和腫瘤細胞的生成與丟失之比,而與倍增時間關係不大。目前化療藥物幾乎均針對處於增殖期細胞。

因此生長分數高的腫瘤(如高度惡性淋巴瘤)對於化療特別敏感。常見的實體瘤(如結腸癌)生長分數低,故對化療不敏感。

 

  腫瘤血管形成。

誘導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惡性腫瘤的生長、浸潤與轉移的前提之一。

腫瘤細胞本身和浸潤到腫瘤組織內及其周圍的炎細胞(主要是巨噬細胞)能產生一類血管生成因數,

如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數(VEGF)和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數(bFGF)。

這些血管生成因數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分裂和毛細血管出芽生長。新生的毛細血管既為腫瘤生長提供營養,又為腫瘤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

 

  腫瘤的演進和異質化。

惡性腫瘤在生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有侵襲性的現象稱為腫瘤的演進,包括生長加快、浸潤周圍組織和遠處轉移等。

這些生物學現象的出現與腫瘤的異質化有關。

腫瘤的異質化是指一個克隆來源的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形成在侵襲能力、生長速度、對激素的反應、

對抗癌藥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亞克隆的過程。由於這些不同,腫瘤在生長過程中得以保留那些適應存活、生長、浸潤與轉移的亞克隆。

 

腫瘤的生長方式:

腫瘤可以呈膨脹性生長、外生性生長和浸潤性生長。

  1)膨脹性生長:

是大多數良性腫瘤所表現的生長方式,腫瘤生長緩慢,不侵襲周圍組織,往往呈結節狀,有完整的包膜,

與周圍組織分界明顯,對周圍的器官、組織主要是擠壓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顯破壞器官的結構和功能。

因為其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手術容易摘除,摘除後不易復發。

 

  2)外生性生長:

發生在體表、體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腫瘤,常向表面生長,形成突起的乳頭狀、息肉狀、

菜花狀的腫物,良性、惡性腫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長。但惡性腫瘤在外生性生長的同時,其基底部也呈浸潤性生長,

且外生性生長的惡性腫瘤由於生長迅速、血供不足,容易發生壞死脫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邊緣隆起的惡性潰瘍。

 

  3)浸潤性生長:

為大多數惡性腫瘤的生長方式。由於腫瘤生長迅速,侵入周圍組織間隙、淋巴管、血管,如樹根之長入泥土,

浸潤並破壞周圍組織,腫瘤往往沒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明顯。臨床觸診時,腫瘤固定不活動,

手術切除這種腫瘤時,為防止復發,切除範圍應該比肉眼所見範圍大,因為這些部位也可能有腫瘤細胞的浸潤。

 

腫瘤的擴散

  是惡性腫瘤的主要特徵。具有浸潤性生長的惡性腫瘤,不僅可以在原發部位生長、蔓延(直接蔓延),

而且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轉移)。

  (1)直接蔓延:

瘤細胞沿組織間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經束浸潤,破壞臨近正常組織、器官,並繼續生長,稱為直接蔓延。

例如晚期子宮頸癌可蔓延至直腸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過胸肌和胸腔甚至達肺。

 

  (2)轉移:

瘤細胞從原發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體腔,遷移到他處而繼續生長,形成與原發瘤同樣類型的腫瘤,這個過程稱為轉移。

良性腫瘤不轉移,只有惡性腫瘤才轉移,常見的轉移途徑有以下幾種:

 

  1)淋巴道轉移: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多經淋巴道轉移;

  2)血道轉移:各種惡性腫瘤均可發生,尤多見於肉癌、腎癌、肝癌、甲狀腺濾泡性癌及絨毛膜癌;

  3)種植性轉移:常見於腹腔器官的癌瘤。

 

  惡性腫瘤的浸潤和轉移機制

 

  l)局部浸潤 

  浸潤能力強的瘤細胞亞克隆的出現 , 和腫瘤內血管形成對腫瘤的局部浸潤都起重要作用。局部浸潤的步驟:

  1)由細胞粘附分子介導的腫瘤細胞之間的粘附力減少;

  2)瘤細胞與基底膜緊密附著; 

  3)細胞外基質降解。在癌細胞和基底膜緊密接觸48小時後,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如LNFN

蛋白多糖和膠原纖維可被癌細胞分泌的蛋白溶解酶溶解,使基底膜產生局部的缺損。

  4)癌細胞以阿米巴運動通過溶解的基底膜缺損處。癌細胞穿過基底膜後重複上述步驟溶解間質性的結締組織,

在間質中移動。到達血管壁時,再以同樣的方式穿過血管的基底膜進入血管。

 

  2)血行播散 

  單個癌細胞進入血管後,一般絕大多數被機體的免疫細胞所消滅,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團的瘤細胞團則不易被消滅,

可以通過上述途徑穿過血管內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轉移灶。

  轉移的發生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明顯的器官傾向性。血行轉移的位置和器官分佈,在某些腫瘤具有特殊的親和性,

如肺癌易轉移到腎上腺和腦,甲狀腺癌、腎癌和前列腺癌易轉移到骨,乳腺癌常轉移到肝、肺、骨。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清楚,可能是這些器官的血管內皮上有能與進入血循環的癌細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異性結合的配體,

或由於這些器官能夠釋放吸引癌細胞的化學物質。

 

六、腫瘤的分級和分期

  一般只用於惡性腫瘤。

  腫瘤的分級:I級為分化良好,屬低度惡性;II級為分化中等,屬中度惡性;III級為分化很差,屬高度惡性。

  腫瘤的分期:

根據原發腫瘤的大小、浸潤深度、範圍以及是否累及鄰近器官、有無淋巴結轉移、有無血源性或其他遠處轉移確定腫瘤發展的程期或早晚。

國際上廣泛採用TNM分期系統。

T是指腫瘤的原發灶,隨著腫瘤的增大依次用T1—4來表示;N指局部淋巴結受累及,淋巴結未累及是用N0表示,

隨著淋巴結受累及的程度和範圍的擴大,依次用N1—3表示;M指血行轉移,無血行轉移者用M0表示,有血行轉移用M1或M2表示。

 

七、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良性腫瘤對機體的影響較小,主要表現為局部壓迫和阻塞症狀,其影響主要與發生部位和繼發變化有關。

若發生在重要器官也可產生嚴重後果。如消化道良性腫瘤可引起腸套疊、腸梗阻。

顱內的良性腫瘤如腦膜瘤、星形細胞膠質瘤可壓迫腦組織、阻塞腦室系統而引起顱內壓升高和相應的神經症狀。

良性腫瘤的繼發性改變,也可對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腸的腺癌性息肉、膀胱乳頭狀瘤等表面可發生潰瘍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惡性腫瘤由於分化不成熟、生長較快,浸潤破壞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並可發生轉移,因而對機體影響嚴重。

惡性腫瘤除可引起與上述良性腫瘤相似的局部壓迫和阻塞症狀外,還可有發熱、頑固性疼痛,晚期可出現嚴重消瘦、乏力、貧血和全身衰竭的狀態。

 

  異位內分泌綜合征:一些非內分泌腺腫瘤能產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類物質,引起內分泌紊亂的臨床症狀,

這種腫瘤稱為異位內分泌性腫瘤,其所引起的臨床症狀稱為異位內分泌綜合征。此類腫瘤多為惡性腫瘤,

以癌居多,如胃癌、肝癌、結腸癌,也可見於肉瘤如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等。此外APUD系統(彌散性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腫瘤,

也可產生生物胺或多肽激素,如類癌、嗜鉻細胞瘤等。

 

  由於腫瘤的產物(包括異位激素產生)或異常免疫反應(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複合物沉積等)引起內分泌、

神經、造血、消化、骨關節、腎臟、皮膚等系統發生病變,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稱為副腫瘤綜合征。

 

八、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

  腫瘤一詞在醫學專著中定義為:“腫瘤是人體器官組織的細胞,在外來和內在有害因素的長期作用下 ,

所產生的一種以細胞過度增殖為主要特點的新生物。這種新生物與受累器官的生理需要無關,不按正常器官的規律生長,

喪失正常細胞的功能,破壞了原來器官結構,有的可以轉移到其他部位,危及生命。”

腫瘤可以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而癌症則是一類惡性腫瘤。由於良性腫瘤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

所以下面著重介紹惡性腫瘤,特別是癌症。

 

  惡性腫瘤從組織學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由上皮細胞發生惡變的稱為癌,如肺上皮細胞發生惡變就形成腫癌,

胃上皮細胞發生惡變就形成胃癌等等;

另一類由間葉組織發生惡變的稱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纖維肉瘤等。

人們對癌聽得較多,而對肉瘤聽得較少,這與癌症病人遠比肉瘤病人為多有關。臨床上癌與肉瘤之比大約為91

 

  那麼,癌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癌作為一類惡性腫瘤,是由人體內正常細胞演變而來的。正常細胞變為癌細胞後,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

人體無法約束它,產生所謂的“異常增長”。異常增長是相對于細胞的正常增生而言的。

       人體細胞有一個生長、繁殖、衰老、死亡的過程。老化的細胞死亡後就會有新生的細胞取代它,以維持機體組織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可見,人體絕大部分細胞都可以增生。但是這種正常細胞的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細胞的增生則是無止境的。

正是由於這種惡性增生,使人體大量營養物質被消耗。同時,癌細胞還能釋放出多種毒素,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症狀。

如果發現和治療不及時,癌細胞還可以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最後導致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

發熱及臟器功能受損等,其後果極為嚴重。

 

 常見腫瘤

  1.上皮性腫瘤

 

  )良性上皮性腫瘤

  1)乳頭狀瘤:

       腫瘤向表面外生性生長形成乳頭狀突起,並可呈菜花狀或絨毛狀外觀,由覆蓋上皮發生。腫瘤的根部較狹窄形成蒂與正常組織相連。

鏡下每一乳頭都由具有血管的分支狀間質組成軸心,其表面覆蓋的增生上皮因其起源部位不同,可為鱗狀上皮、柱狀上皮或移行上皮。

在外耳道、陰莖及膀胱和結腸的乳頭狀瘤較易轉變為乳頭狀癌。

 

  2)腺瘤:

由腺上皮發生的良性腫瘤,粘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狀,腺器官內腺瘤呈結節狀,

且常有包膜,與周圍正常組織分界清晰,結構與起始腺體十分相似,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能分泌漿液和粘液,常見於甲狀腺、涎腺、卵巢、乳腺等處。

  根據腺瘤的組成成分或形態特點,可將腺瘤分為囊腺瘤、纖維腺瘤、多形性腺瘤和息肉狀腺瘤等類型。

 

  ①囊腺瘤 : 是由於腺瘤組織中的腺體分泌物淤積,腺腔逐漸擴張並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因而得名。

主要見於卵巢,偶見於甲狀腺及胰腺,卵巢囊腺瘤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粘液性囊腺瘤,常為多房性,囊壁光滑,少有乳頭狀增生。

另一種是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腺上皮向囊腔內呈乳頭狀增生,並分泌漿液,所以稱為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

 

  ②纖維腺瘤 : 是女性乳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除腺上皮細胞增生外,同時還伴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這種腫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

 

  ③多形性腺瘤好發於涎腺,特別是腮腺,過去常稱為混合瘤。

由腺組織、粘液樣及軟骨樣組織等多種成分混合而成。本瘤生長緩慢,但切除後常易復發。

 

  ④息肉狀腺瘤 : 發生於粘膜,呈息肉狀,有蒂與粘膜相連,多見於直腸。

其中表面呈乳頭狀或絨毛狀的惡變率較高。結腸多發性腺癌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遺傳性,不但癌變率較高,並易早期發生癌變。

 

  )惡性上皮組織腫瘤

  惡性上皮組織腫瘤統稱為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常以浸潤性生長為主,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

發生於皮膚、粘膜表面者呈息肉狀、或菜花狀,表面常有壞死及潰瘍形成,發生在器官內者為不規則的結節狀。

癌早期一般經淋巴道轉移,到晚期才發生血道轉移。這與間葉組織惡性腫瘤有區別,惡性間葉組織腫瘤主要先經血道轉移。

癌的常見類型有以下幾種:

 

  1)鱗狀細胞癌:

常發生於原有鱗狀上皮覆蓋部位,如皮膚、口腔、唇、子宮頸、陰道、食管、陰莖等,

也可發生於鱗狀上皮化生的部位如支氣管、膽囊、腎盂等處,正常時雖不由鱗狀上皮覆蓋,

但可通過鱗狀化生而發生鱗狀細胞癌。肉眼呈菜花狀,可向深層浸潤生長。

分化好的鱗狀細胞癌可在鏡下觀察,層狀角化物稱為“癌珠”,分化較差的鱗癌無角化珠形成,

甚至也無細胞間橋,瘤細胞呈明顯的異型性並見較多的核分裂像。

 

  2)基底細胞癌:

多見於老年人面部,如眼瞼、頰及鼻翼等處,由該處的原始上皮細胞或基底細胞發生。

癌巢主要由濃染的基底細胞樣的癌細胞構成。本癌生長緩慢,表面常形成潰瘍,並可浸潤破壞局部的深層組織,

但很少發生轉移。本癌對放射治療敏感,臨床呈低度惡性經過。

 

  3)移行上皮癌:

膀胱、腎盂等處移行上皮易發生,呈乳頭狀、多發性,可潰破形成潰瘍或廣泛浸潤膀胱壁。

鏡下,癌細胞似移形上皮,呈多層排列,異型性明顯。

 

  4)腺上皮癌:

較多見於胃腸、膽囊、子宮體等。是腺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分化較好的具有腺樣結構的稱為腺癌,

分化差的常形成實體性癌巢,不形成腺腔的稱為實體癌。分泌粘液較多的稱為粘液癌,又稱膠體癌,

常見於胃和大腸。鏡下可見粘液聚集於癌細胞內,將核擠向一側,使該細胞呈印戒狀,稱為印戒細胞。

 

  5).癌前病變、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癌前病變:

是指某些具有癌變的潛在可能性的病變,如長期存在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轉變為癌。

常見的癌前病變有:

  ①粘膜白斑:

常見於口腔、外陰等處粘膜。由於鱗狀上皮的過度增生和過度角化並有一定異型性,長期不愈可轉變為鱗狀細胞癌。

 

  ②慢性子宮頸炎伴宮頸糜爛:

這是婦科常見疾患,是在慢性宮頸炎基礎上,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被來自子宮頸管內膜的單層柱狀上皮取代,可以轉變為宮頸鱗狀細胞癌。

 

  ③直腸、結腸的腺瘤性息肉:

單發、多發均可發生癌變,有家族史的多發者,更易發生癌變。

 

  ④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

常因內分泌失調引起,伴有導管內乳頭狀增生者易發生癌變。

 

  ⑤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瘍: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粘膜上皮的腸上皮化生可發生癌變。慢性胃潰瘍長期不愈,也可發生癌變,其癌變率大約為1%。

 

  ⑥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在反復潰瘍和粘膜增生的基礎上可發生結腸腺癌。

 

  ⑦皮膚慢性潰瘍:

經久不愈的皮膚潰瘍和瘺管特別是小腿慢性潰瘍可發生鱗狀上皮增生,易癌變。

 

  ⑧肝硬化:

慢性病毒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相當一部分可進一步進展為肝細胞性肝癌。

 

  非典型性增生:

  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細胞異乎常態的增生,形態呈現一定程度的異型性,但不足以診斷為癌,

多發生於皮膚或粘膜表面的鱗狀上皮,也可發生于腺上皮。

這種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達到全層的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難逆轉而發生癌變。癌前病變常通過這種形式轉變為癌。

 

  原位癌:

  原位癌指粘膜鱗狀上皮層內或皮膚表皮內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幾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層,

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潤生長者稱為原位癌。如子宮頸、食管及皮膚的原位癌。

 

  2.間葉組織腫瘤

 

  1)良性間葉組織腫瘤

  這類腫瘤的發化成熟程度高,其組織結構、細胞形態、硬度、顏色等均與其發源的正常組織相似。腫瘤生長慢,一般具有包膜。

 

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

  1)纖維瘤:

瘤組織內的膠原纖維排成束狀,互相編織,纖維間含有纖維細胞,外觀呈結節狀,與周圍組織分界明顯,

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常見於四肢及軀幹的皮下。此瘤生長緩慢,手術摘除後不再復發。

 

  2)脂肪瘤:

好發於背、肩、頸及四肢近端的皮下組織,外觀為扁圓形或分葉狀,有包膜,質地柔軟,色淡黃,有正常的脂肪組織的油膩感。

鏡下結構與正常脂肪組織的區別在於脂肪瘤有包膜。瘤組織分葉大小不規則,並有不均等的纖維組織間隔存在。

脂肪瘤一般無明顯症狀,但也有引起局部疼痛症狀者,很少惡變,手術易切除。

 

  3)脈管瘤:

可分為血管瘤、淋巴管瘤。其中以血管瘤最為常見。多為先天性發生,所以常見於兒童。血管瘤全身都可發生,但以皮膚最為常見。

血管瘤可分為毛細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細血管構成)、海綿狀血管瘤(由擴張的血竇構成)及混合性血管瘤(即兩種改變並存)

海綿狀血管瘤肉眼觀為地圖狀邊界清楚的無包膜紫紅色病損,呈浸潤性生長。

在皮膚或粘膜可呈突起的鮮紅腫塊,或呈暗紅色或紫紅色腫塊,壓之退色。

淋巴管瘤由增生的淋巴管構成,內含淋巴液。淋巴管呈囊性擴張並互相融合,內含大量淋巴液,稱為囊性水瘤,此瘤多見於小兒。

 

  4)平滑肌瘤:

常見於子宮、胃腸。瘤組織由形態比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細胞組成。細胞排列成束狀、互相編織,核呈長杆狀,兩端鈍圓,核分裂像少見。

 

  5)骨瘤:

常見於頭面骨及下頜骨,也可累及四肢骨。鏡下可見骨瘤由成熟的骨質組成,但失去其正常的骨質結構和排列方向。

 

  6)軟骨瘤:

分為外生性軟骨瘤和內生性軟骨瘤。鏡下可見腫瘤由成熟的透明軟骨組成,呈不規則的分葉狀。

切面呈淡藍色或銀白色,半透明,可有鈣化和囊性變。

 

  2)惡性間葉組織腫瘤

  惡性間葉組織腫瘤統稱為肉瘤。癌與肉瘤的區別如下:

  1)癌的組織來源為上皮組織;肉瘤的組織來源為間葉組織。

  2)發病率:癌較常見,約為肉瘤的9倍,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肉瘤較少見,大多見於青少年。

  3)大體特點:癌質較硬、色灰白、較乾燥;肉瘤質軟、色灰紅、濕潤、魚肉狀。

  4)組織學特點:癌多形成癌巢,實質與間質分界清楚,纖維組織有增生;肉瘤細胞多彌漫分佈,

實質與間質分界不清,間質內血管豐富,纖維組織少。

  5)網狀纖維:癌細胞間多無網狀纖維;肉瘤細胞間多有網狀纖維。

  6)免疫組織化學:癌細胞表達上皮標記(如細胞角蛋白);肉瘤細胞表達間葉標記(如波形蛋白)

  7)轉移:癌多經淋巴道轉移;肉瘤多經血道轉移。

 

  常見惡性間葉組織腫瘤:

  1)纖維肉瘤:

是肉瘤中常見的一種。發生部位與纖維瘤相似,好發於四肢皮下組織。分化好的纖維肉瘤瘤細胞呈梭形,異型性小,

與纖維瘤有些相似。分化不好的纖維肉瘤則有明顯的異型性。纖維肉瘤分化好者生長較慢,轉移和復發較少見,

分化不好者生長較快,易發生轉移,切除後較易復發。

 

  2)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好發於下肢,其次是上肢深部軟組織及腹膜後,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

電鏡下,主要見成纖維細胞和組織細胞樣細胞。此外還可見原始間葉細胞、肌纖維母細胞、黃色瘤細胞、多核瘤巨細胞。

異型性非常明顯,核分裂像常見。大多數腫瘤中可見中等量或多量的慢性炎性細胞浸潤。

有的區域可見纖維母細胞呈車輻狀,被認為有一定的診斷意義。

  3)脂肪肉瘤:

好發於大腿及腹膜後的軟組織深部,來自原始間葉組織,很少由皮下脂肪層發生。

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極少見於青少年。肉眼觀呈結節狀或分葉狀,表面常有一層假包膜,

可似一般的脂肪瘤,切面可呈粘液樣外觀,或均勻一致呈魚肉狀。本瘤的瘤細胞形態多種多樣,

可見分化較差的星形、梭形、小圓形或呈明顯的異型性或多型性脂肪母細胞,

胞漿內可見多少和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也可見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

 

  4)橫紋肌肉瘤:

常見於10歲以下兒童,好發於頭、頸、泌尿生殖道及腹膜後。鏡下由不同階段的橫紋肌母細胞瘤組成。

根據瘤細胞的分化程度、排列結構和大體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胚胎性橫紋肌肉瘤、腺泡狀橫紋肌肉瘤、多型性橫紋肌肉瘤。

 

  5)平滑肌肉瘤:

較多見於子宮和胃腸,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鏡下見瘤細胞有不同程度異型性。核分裂像的多少對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

 

  6)血管肉瘤:

血管起源于血管內皮細胞,可發生於全身各器官和軟組織,尤以頭面部多見。發生於軟組織的多見於皮膚,

腫瘤內部易有壞死出血,有擴張的血管時,切面可呈海綿狀。鏡下,分化較好者,瘤組織內血管形成明顯,

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血管腔內皮細胞有不同程度的異型性,可見核分裂像。分化差的血管肉瘤,

細胞常呈片團狀增生,形成不明顯的、不典型的血管腔或僅呈裂隙狀,瘤細胞異型性明顯,核分裂像多見。

 

  7)骨肉瘤:

起源於骨母細胞,常見於青少年,好發於四肢長骨,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X線可見特徵性的Co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狀影像。

 

  8)軟骨肉瘤:

起源於軟骨母細胞,好發於盆骨,年齡多在40~70歲。鏡下見軟骨基質中散佈有異型性的軟骨細胞出現較多的雙核、巨核和多核瘤巨細胞。

 

  ( 3 )神經外胚葉源性腫瘤

 

  1)視網膜母細胞瘤:

起源於視網膜胚基的惡性腫瘤,常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是一種常染色體性遺傳病,並有家族史。

大多數發生在一側眼,但也可雙眼發生,肉眼觀呈黃白色或黃色的結節狀腫物,切面有明顯的出血和壞死,並可見鈣化點。

鏡下可見腫瘤由小圓細胞構成,常只見核而胞漿不明顯,瘤細胞有時圍繞一空腔呈放射狀排列,形成菊形團。轉移一般不常見。

 

  2)色素痣與黑色素瘤:

色素痣為良性錯構瘤性畸形的增生性病變,按其在皮膚組織內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交界痣、皮內痣、混合痣三種。

黑色素瘤是一種能產生黑色素的高度惡性腫瘤。大多見於30歲以上成人。可由交界痣惡變而來,也可以一開始就是惡性。

鏡下可見瘤細胞呈巢狀、條索狀、或腺泡樣排列。

 

  4)多種組織構成的惡性腫瘤

  腫瘤的實質由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組織構成,稱為混合瘤。常見的有畸胎瘤、腎胚胎瘤、癌肉瘤。

  1)畸胎瘤:

根據組織分化成熟程度不同可分為良性畸胎瘤和惡性畸胎瘤。根據外觀可分為囊性和實性。

良性畸胎瘤又稱為皮樣囊腫,多見於卵巢,呈囊狀。惡性畸胎瘤多為實性,在睾丸比卵巢多見。

容易發生轉移,可轉移到盆腔及遠處器官。畸胎瘤還可見於縱隔、骶尾部、腹膜後、松果體等處。

 

  2)腎胚胎瘤:

又稱為腎母細胞瘤或Wilms瘤,由腎內殘留的未成熟胚胎組織發展而來,多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

腫瘤成分多樣,除見由瘤細胞呈巢團狀排列,類似幼稚的腎小球、腎小管樣結構。此外,還可見到粘液組織、橫紋肌、軟骨等。

 

  3)癌肉瘤:

同一種腫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

 

腫瘤的病因學和發病學

 

1)化學致癌因素

  1)間接作用的化學致癌物:多環芳烴,芳香胺類與氨基偶氮染料,亞硝胺類,真菌毒素。

  2)直接作用的化學致癌物:這些致癌物不經體內活化就可致癌,如烷化劑與醯化劑。

 

  (1)亞硝胺類,這是一類致癌性較強,能引起動物多種癌症的化學致癌物質。

                在變質的蔬菜及食品中含量較高,能引起消化系統、腎臟等多種器官的腫瘤。

 

  (2)多環芳香烴類,這類致癌物以苯並芘為代表,將它塗抹在動物皮膚上,可引起皮膚癌,皮下注射則可誘發肉瘤。

                 汽車廢氣、煤煙、香煙及薰制食品中;

 

  (3)烷化劑類,如芥子氣、環磷醯胺等,可引起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

 

  (4)氯乙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塑膠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單體聚合而成。可誘發肺、皮膚及骨等處的腫瘤。

                通過塑膠工廠工人流行病學調查已證實氯乙烯能引起肝血管肉瘤,潛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

 

  (5)某些金屬,如鉻、鎳、砷等也可致癌。

  化學致癌物引起人體腫瘤的作用機制很複雜。少數致癌物質進入人體後可以直接誘發腫瘤,這種物質稱為直接致癌物;

而大多數化學致癌物進入人體後,需要經過體內代謝活化或生物轉化,成為具有致癌活性的最終致癌物,方可引起腫瘤發生,

這種物質稱為間接致癌物。放射線引起的腫瘤有:甲狀腺腫瘤、肺癌、骨腫瘤、皮膚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2)物理致癌因素

  離子輻射引起各種癌症。長期的熱輻射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金屬元素鎳、鉻、鎘、鈹等對人類也有致癌的作用。

臨床上有一些腫瘤還與創傷有關,骨肉瘤、睾丸肉瘤、腦瘤患者常有創傷史。另一類與腫瘤有關的異物是寄生蟲。

 

 

腫瘤的治療

  隨著對腫瘤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入,更由於腫瘤局部治療方法的停滯不前,惡性腫瘤逐漸地被看成為一種全身性疾病。

由此而來,腫瘤治療觀念便發生了明顯的轉向,腫瘤綜合治療觀應運而生。

  縱觀惡性腫瘤治療方法的歷史發展與衍變,不難看出,腫瘤外科學、腫瘤放射治療學、

腫瘤化學治療學構成了現代腫瘤治療學的三大支柱。

三種手段互有特點,互為補充。

 

  從治療效應看,外科手術和放射治療都為局部治療的方法。

       因此,腫瘤外科學家和放射腫瘤學家對腫瘤概念結構認識極為相似,兩者都認為惡性腫瘤發生在局部,侵犯周圍組織、

經淋巴管、血管或通過自然腔隙轉移他處。這樣,治療的重點自然放在局部上,也即是控制局部生長和局部擴散特別是淋巴結的轉移上。

       藥物治療屬於全身效應的方法。因此腫瘤化學治療專家除了重視局部腫瘤外,更多地把著眼點放在惡性腫瘤的擴散和轉移上。

他們對於腫瘤治療的觀點為細胞指數殺滅的觀點,故強調了多療程、足劑量的用藥方法,以期能徹底殺滅絕大部分的腫瘤細胞。

 

  腫瘤治療歷經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近年,眾多學者又提出腫瘤綜合治療的概念。

       所謂腫瘤綜合治療是指: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範圍(病期)和發展趨勢,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

以期大幅度地提高治癒率。可以說,腫瘤治療學研究顯示出多學科的合作與補充,腫瘤的治療也已進入綜合治療的時代。

 

        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根本思想 , 是系統論中各組分相加的和大於各組分的代數和 , 作為腫瘤綜合治療的組分,手術。化療。

放療及生物治療,依照不同病例特點,進行有機組合,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人們在綜合治療癌瘤時,大多先切除原發病灶,

再輔以化療,這不僅有利於病情分期,同時又可防止那些對化療不敏感腫瘤手術切除的時機。

        但對睾丸、肛門、喉咽等部位的腫瘤,人們嘗試做過術前化療,顯示出化療的效果。

        輔助化療是指在採取有效的局部治療後,針對微轉移癌灶,為防止復發轉移而進行的化療。   

 

  中醫治療腫瘤 

       要攻克癌症,我們首先要探查 癌症的起因,癌症的起因首先是人體內陰陽平衡,組織細胞在不同的致癌因素長期作用下,

細胞突變而引起的,它的主要表現在組織細胞異常和過度的增生。其實癌組織也是人體的一部分,只有在人本陰陽平衡失調,

五行生克乘侮發生變化的前提下,人體的免疫監控系統才會對其失去監控,任其發展。

       久而久之,癌細胞日益增殖,腫瘤隊伍日益壯大,最後侵蝕周圍正常組織,消耗大量能量和營養,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代謝,

造成機體逐漸衰竭,最終導致死亡。

 

  以中醫整體辯證理論為基礎、結合針灸理論、癌康誘導理論、免疫抗癌理論、物理醫學理論而產生的,它是一種抗癌、

保命與治本相結合和治療方法。以改善腫瘤間質細胞功能而抗癌,

(即:使本來對腫瘤間質細胞起支持和 營養作用的腫瘤間質轉變成對腫瘤實質細胞起拮抗和抑制作用的間質細胞,癌細胞失去生存環境而滅亡);

以調理氣血、調整陰陽平衡、維持正常生命體征而保命;以培補正氣、產生抗體,清理"毒源"而治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79.html?goodTagL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