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氏症 94/05/11 作者: 劉宣良 臺科大-化學工程學系 陳錦文 臺科大-化學工程學系 林進中 臺科大-化學工程學系 蘇永成 臺科大-化學工程學系 吳宜靜 臺科大-化學工程學系
阿茲海默氏症知多少 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 是一種由於蛋白質在腦部沈積而造成腦神經細胞死亡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如果問一般民眾什麼是阿茲海默氏症,得到的答案多半是老年癡呆。 嚴格說來,這個答案只對了一半,因為阿茲海默氏症只是眾多癡呆症中的一種, 由於這個症狀常發生在 65 歲以上老年人身上,所以一般習慣稱它是「老年癡呆」。
造成癡呆症的病因除了阿茲海默氏症外, 常見的還有多重梗塞型癡呆、酒精性癡呆、及正常腦壓水腦症等, 而以上四種不同型的癡呆症都可藉由醫療診斷予以區分。
根據統計,在所有的癡呆症中,以阿茲海默氏症所占的比率最高(約 50 ~ 60%)。 其中,女性又比男性較易罹患,並且在 65 歲以上人口中有 11%、80 歲以上有 50% 會出現這種病症。 它的症狀自病發後會持續 1 ~ 25 年,而且會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死亡。
阿茲海默氏症會侵襲人的腦部,它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 得到阿茲海默氏症的病人會漸漸喪失記憶,並且出現語言和情緒上的障礙。 當這個疾病越來越嚴重時,病患在生活各方面都需要他人日夜的照護, 因此病患親友的生活往往也跟著受到很大的影響。目前阿茲海默氏症仍是一種無法根治的疾病。
發現阿茲海默氏症 1906 年,德國神經科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 1864-1915) 首次以顯微鏡取得的影像,來記錄阿茲海默氏症患者腦部的細微變化。 他展示一位女性病人的病理解剖圖,這位女性的心智在她往生的前幾年漸趨混亂。 藉著病理解剖的方法,他把從這位女性病人腦部所觀察到的變化稱為斑塊和纏結, 兩者都會阻斷腦部神經彼此溝通和傳遞訊息的功能。
阿茲海默氏症的病因 在了解阿茲海默氏症之前,病理學家就已經知道人類的大腦皮質有時會出現圓形的斑塊,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出這些斑塊是由細纖維包裹的軸突和樹突所組成。 1853 年,德國病理學家菲爾克(Virchow)稱這些沈積物是類澱粉沈積, 後來進一步研究得知它們是一種蛋白質分子。
到了 1984 年,格列納(Glenner)和翁(Wong) 首先由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腦膜血管中分離出類澱粉沈積。 不久,馬士德(Masters)和貝倫索(Beyrenther)等人也由老化斑塊核心中分離出類澱粉沈積, 它的分子量及胺基酸組成與格列納等人所分離的類澱粉沈積相同。 但是經過亞伯拉罕(Abraham)和塞克(Selkoe)等人的研究, 發現成熟老化斑塊中的類澱粉沈積會進行化學修飾,所以和血管中所分離的類澱粉沈積略有不同。
在 1987 年初,孔(Kang)等人 獲得能合成這種蛋白質的互補 DNA(complementary DNA,簡稱 cDNA), 而促使其他研究者發現 β 型類澱粉沈積的蛋白質分子含有 42 個胺基酸, 只是完整蛋白質(含 695 個胺基酸)中的一小段,這完整蛋白質、就是類澱粉沈積的前驅蛋白質。
腦細胞及其他神經組織、使用一套非常複雜的訊息傳導網路,來調控各種生命活動, 阿茲海默氏症患者表現出失憶與其他異常行為,主要是與腦皮層及腦中海馬趾的神經細胞受損有關。
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一些會產生類澱粉沈積的蛋白質, 在老年癡呆症狀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特別是 β 型類澱粉沈積。
當前驅蛋白質上特定位置被蛋白酶切割後, 會產生介於 39 ~ 43 個胺基酸的胜肽片段,長度愈長的,愈容易產生堆積。 老年癡呆症的發生,始於類澱粉沈積的前驅蛋白質及其他蛋白質分子的各種突變。
以荷蘭型突變為例,Aβ 蛋白質上的第 21 及第 22 個胺基酸會產生突變, 另外在準老化蛋白的 PS1 及 PS2 型突變都是造成早期老年癡呆症的主要原因, 這些統稱是遺傳性的老年痴呆。 這些突變除了會促使較長的胜肽片段釋出外,也會因具有纖維化的特性而形成沈澱, 堆積在腦皮層及腦海馬趾的神經細胞內,進而造成傷害。
前驅蛋白質分解斷裂成長片段的胜肽, 其釋出與堆積是導致初期病症形成的主要原因,進而造成患者腦組織濃密斑塊的構造。 這種斑塊的形成,必須經過一連串複雜的過程, 包括長片段胜肽的聚集、細纖維模板的形成、進而再堆積形成結構較複雜的斑塊。
事實證明,長片段胜肽的聚集具有神經毒性, 所以研究單一分子的 β 型類澱粉沈積,如何從可溶性分子轉變成非水溶性的纖維分子, 以及斑塊毒性對神經退化的影響,都是研究老年癡呆症的主要課題。
目前研究比較清楚的,包括形成前驅蛋白質的基因是位於人體第 21 對染色體上, PS1 位於第 14 對染色體上,而 PS2 則位於第一對染色體上。 類澱粉沈積的前驅蛋白質有兩種可能的代謝途徑: 一是由 α 切位酶進行切割,但不會產生具有神經毒性的類澱粉沈積。 另一種是由 β 切位酶進行切割,再由 γ 切位酶分解成致病的 β 型類澱粉沈積。
前驅蛋白質基因的某些突變,會使其趨向由 β 切位酶切割的代謝途徑,而增加 β 型類澱粉沈積。 研究學者認為 PS1 和 PS2 形成類澱粉沈積,與 γ 切位酶的切割有關。
上述這些遺傳性阿茲海默氏症,只占所有病患的 1 ~ 5%, 絕大多數的阿茲海默氏症患者都是偶發性的個案。 目前認為偶發性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與位於第 19 對染色體的 apolipoprotein E(ApoE)蛋白有關。 ApoE 有 2、3、4 等三種基因型態,其中 ApoE4 與阿茲海默氏症的相關性最高。
在西方的研究中,30 ~ 50% 阿茲海默氏症病人有 ApoE4 蛋白的存在,而一般人則是 14 ~ 16%。 在臺灣的研究中,阿茲海默氏症病人約 25 ~ 26% 有 ApoE4 蛋白,而一般正常人則大約是 7 ~ 8%。 在病理變化方面,具有 ApoE4 的病人,腦中類澱粉沈積量也較多,相對發病的機會也較高。
除了 β 型類澱粉沈積蛋白質外,尚有其他約 20 種蛋白質參與斑塊的形成, 例如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蛋白、轉甲狀腺素蛋白、溶菌酶……等。 目前研究重點在於了解斑塊的形成機制以及如何減少它的形成。 以下針對上述三種蛋白質如何形成阿茲海默氏症的病因,做一簡單的介紹。
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蛋白: 人體中C型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蛋白,廣泛分布於人類的體液中, 這一族的蛋白又稱為容易形成類澱粉沈積的家族。 人體中兩個經過突變的C型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蛋白的單體, 會發生立體空間結構上的交換而形成二聚體,之後再形成四聚體, 最後以類澱粉沈積的形式聚集在腦血管中。 最有名的例子是遺傳性半胱胺酸蛋白酶C的血管性疾病,這是阿茲海默氏症中的一種。
轉甲狀腺素: 轉甲狀腺素是另一種會造成纖維化組織的蛋白, 正常功能的轉甲狀腺素是一含四個相同子單元的四聚體。 轉甲狀腺素主要在人體的肝臟中合成,任務是運送 T4 荷爾蒙, 同時在與特殊蛋白的結合下,轉甲狀腺素也會擔任運送維他命A的工作。 通常形成致病的類澱粉沈積,是由於轉甲狀腺素的正常結構發生變化, 而造成轉甲狀腺素結構改變的原因,不外乎是生理環境或突變所致, 這種錯誤的結構會造成蛋白之間的聚集,進而形成所謂的類澱粉沈積。
溶菌酶: 溶菌酶是普遍存在於人體分泌物(如唾液、汗及黏液等)、 白血球及腎臟中的溶菌酵素,能解離細菌的細胞壁,而摧毀很多進入上呼吸系統和眼睛周圍的細菌。 人體溶菌酶的突變會產生所謂的類澱粉沈積,進而導致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神經纖維纏結是如何形成的。 這些有纏結產生的神經,它們的細胞形態嚴重變形,並且堆疊成團, 還曾被形容成像是一條打了許多結的繩索。
曾有研究者指出某一種蛋白質和神經纖維纏結的形成有關, 但是神經纖維纏結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要形成? 這些纏結如何影響腦部?這些問題的答案尚不得而知。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約翰•摩理斯博士(Dr. John C. Morris)的研究顯示, 在 39 位精神無錯亂現象者的腦部裡,也都可以發現纏結的存在。 因此,腦中纏結的漸漸堆積可能是老化過程中無法避免的事。 摩理斯博士在他的論文中陳述: 「這是說明纏結確實是正常老化會發生的現象進一步的證據,它並不必然導致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
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找出纏結和斑塊在阿茲海默氏症中所扮演的角色, 究竟只有斑塊是造成阿茲海默氏症的原因,還是纏結與斑塊兩者之間會交互影響呢?
阿茲海默氏症的病理特徵 雖然有些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患病後能夠存活長達 20 年,但是一般患者確診後的平均壽命是 8 年。 這病症的發展變化,可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來描述。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每個患者的症狀發展是不一樣的,同時每個階段都有可能持續數年之久。
早期的阿茲海默氏症病徵: 是患者會有難於想起近期的事情和談話、難於記住月分或星期、失去理財能力、置身於社交環境外、 做飯和購物變得越來越困難、判斷力差、難於做出明智的決定、 容易遺失物品、在熟悉的環境中也可能迷失方向等症狀。
中期的阿茲海默氏症病徵: 出現行為困難、易怒、多疑、反應過度和偏執狂、神智恍惚、 反覆提問或口中總是念念有詞、晚上不知疲倦及興奮異常、 懼怕洗澡、幻覺、進食困難、失禁、聚集儲藏物品、性行為異常、暴力行為, 從需要別人幫助選擇衣服和提醒更換衣服,退化到需要別人幫助穿衣服; 從需要別人提醒照料自己,到需要有人幫助洗澡、服藥、刷牙、上洗手間等; 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更加困難、喪失閱讀、寫作和計算能力、失去協調能力、 需要不間斷的監護,有時會無法辨認家人和朋友。
晚期的阿茲海默氏症的病徵: 不能溝通、不能辨認人、地點和物體、喪失行走能力、喪失微笑能力、 肌肉可能萎縮、吞嚥可能困難、可能發生癲癇、體重下降、 大部分時間用於睡眠、可能表現出需要吮吸物品。 隨著阿茲海默氏症症狀的增加,病人對看護者的要求也相對提高, 護理變得更費時費力。到了一定時間,大部分看護者需要外界幫助。
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藥物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不能確切了解導致阿茲海默氏症的病因, 同時也無法根治及有效預防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 然而最近幾年,阿茲海默氏症的研究已有相當大的進展, 其中包括幾種用於治療早期阿茲海默氏症患者藥物的開發。
理想的阿茲海默氏症治療藥物應當可用於預防或治療, 既無副作用且價格便宜又容易得到,但研究人員迄今還沒有發現這樣的理想藥物。 不過,利用藥物緩解早期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症狀是可能的。 到 2002 年元月為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已批准了四種用於提高記憶力和減緩阿茲海默氏症病情發展的藥物。
第一種藥物是 1993 年批准的塔克寧(tacrine,商品名是 Cognex), 它有很多副作用,包括對肝臟有潛在傷害,在提高記憶效果方面也令人失望。 由於這些原因,醫生們已很少使用這藥物。
另外開發出的三種新的藥物是 donepezil(商品名是愛憶欣(Aricept))、 利佛斯狄明(rivastigmine,商品名是憶思能(Exelon)) 和加蘭他敏(galantamine,商品名是 Reminyl), 這些藥物已證實有改善記憶的效果,並且副作用更少。
遺憾的是,這些藥物並非對每個人都有效,而且療效僅限於早期和中期阿茲海默氏症患者。 然而,事前的預防勝於事後的補救是不變的道理, 規律的生活、正常的飲食、以及適度的運動是預防阿茲海默氏症的良方喔!
未來研究方向 找出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原因是一個很重要且艱鉅的工作。 由於這種疾病會拖上很多年,所以在確診時往往腦部神經已經遭受重大的破壞, 因此,學者專家們希望在早期即能診斷出這病症,以便能更有效地進行治療。 同時,專家們也想找到一些能夠追蹤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病情的方法,以快速了解治療是否有效。 因此,長期性的研究正在進行,以調查各種大腦掃描、 智力測試和脊髓檢驗或血液檢測是否能顯示這種疾病的發展情況。
他們也正在研究能降低膽固醇的藥物是否有改善阿茲海默氏症的作用。 一種較新的觀點是服用維持低膽固醇含量和低血壓的藥物,以及維持適當運動的方式來幫助患者。 希望不久的將來在大家的努力下,阿茲海默氏症能從我們身邊消失, 不至於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痛,讓這長期在人類腦中作怪的神祕訪客安靜地離開!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5年5月,389期,68 ~ 73頁(pdf檔) |
老年癡呆症的治療
老年癡呆症是老年人腦部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是以智力衰退、行為及人格變化為特徵。 典型臨床徵狀包括有記憶力、抽象思考、定向力障礙,同時伴有社會活動能力減退。
老年癡呆症的類型: 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阿氏癡呆症、血管性癡呆症、及其他類型的癡呆症。
老年癡呆症的成因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在免疫、遺傳、病毒物等方面均可與老年癡呆症的發病有關, 某些老年癡呆症,可源於染色體異常。 還有研究證明某些罕有的老年呆症是與病毒感染有關。
老年癡呆的症狀分類表現 (1) 記憶障礙。 老年性癡呆發病最初的症狀是記憶障礙,主要表現為近期記憶的健忘, 如同一內容無論向他述說幾遍也會立即忘記,剛放置的東西就忘掉所放的位置, 做菜時已放過鹽過一會兒又放一次,剛買下的東西就忘記拿走, 剛剛被介紹過的朋友,再次見面時就因忘了他的姓名而出現尷尬的場面。
而對過去的、曾有深刻印象的事件,如過去曾經經歷過的戰爭、 參加過的某種政治活動、失去的親人等則記憶較好,即所謂遠期記憶保持較好。 但是,隨著疾病發展,遠期記憶也會喪失,會出現錯構、虛構及妄想。 如把過去發生的事情說成是現在發生的,把幾件互不關聯的事情串在一起, 張冠李戴,甚至會從頭到尾地述說一件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記憶障礙最嚴重時,表現為不認識自已的親人,甚至連鏡子或照片中的自已都不認識。
(2) 對時間和地點的定向力逐漸喪失。 例如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不清楚自已在何地,出了家門就找不到家等。
(3) 計算能力障礙。 輕者計算速度明顯變慢,不能完成稍複雜的計算,或者經常發生極明顯的錯誤。 嚴重時連簡單的加減計算也無法進行,甚至安全喪失數的概念。
(4) 理解力和判斷力下降。 表現為對周圍的事物不能正確的理解,直接影響對事物的推理和判斷, 分不清主要的和次要的、是本質的還是非本質的東西,因此不能正確地處理問題。
(5) 語言障礙。 輕者說話囉嗦內容重複、雜亂無章,重者答非所問,內容聞題千里,令人無法理解, 或經常自言自語,內容支離破碎,或緘默少語,喪失閱讀能力。
(6) 思維情感障礙。 思維呈常出現片斷性,大事被忽略,瑣事卻糾纏不清, 同時伴有情感遲鈍,對人淡漠,逐漸發展為完全茫然而無表情,或小兒樣欣快症狀很突出。 有的則出現幻覺,如幻聽、幻視等;有的出現片斷妄想,如嫉妒妄想、被偷竊妄想、誇大妄想等。
(7) 個性和人格改變。 多數表現為自私、主觀,或急躁易怒、不理智,或焦慮、多疑。還有一部分人表現為性格孤僻, 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缺乏熱情,與發病前相比判若兩人。
(8) 行為障礙。 早期表現為以遺忘為主的行為障礙,如好忘事、遺失物品、迷路走失等。 中期多表現為與思維判斷障礙和個性人格改變相關的行為異常,如不分晝夜,四處遊走,吵鬧不休; 不知冷暖,衣著紊亂,甚至以衣當褲,以帽當襪;不講衛生,不辨穢潔,甚至玩弄便溺; 不識尊卑,不分男女,甚至有性欲亢進的傾向。
(9) 行動障礙。 動作遲緩,走路不穩,偏癱,甚至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不能自主時食,終至死亡。
老年癡呆的症狀分期表現 第一期:遺忘期。 此期表現為特別健忘,並在記憶障礙的同時,漸漸出現計算能力、 認識能力和定向力障礙,活動範圍減少,但尚能保持日常生活能力,基本上不需旁人幫助。 此期是本病持續最長的一期。
第二期:精神錯亂期。 此期癡呆持續加重,病情急轉直下,認識功能進一步減退,伴有失認、失語和失用, 思維情感障礙及個性人格改變明顯,行為明顯異常,部分患者可出現少動、 假面具臉和肌張增高,也可見偏癱癇發作,日常生活已難自理,需他人幫助。
第三期:癡呆期: 患者嚴重癡呆,處於完全緘默,完全臥床,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狀態。 常伴有惡病質、肌強直和大小便失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267794.html |
(二)宗教靈療
由於阿滋海默症的藥物治療功能目前尚待發開,所以採用靈療的處置方式就形重要,
依據方老師目前的經驗指出:
這一類的症狀可能是潛伏在人體內之食人族基因DNA被誘發之後所誕生?
2008年12月間,方老師在高層能量能用課程中,發現學生群體中,有相當多人身上隱藏這種病毒,
後來從文獻中尋找到羊搔症、狂牛症、和克魯症類似、
這些疾病的引發因素、都因為在不當的情形下、食用了同種類的生物體後引發症狀 ?
就演變成上帝之詛咒、或稱為上帝之處罰、是一種人類無法抵抗的基因病毒!
所以方老師後來處理這種病毒時、所採用的方法、是針對食人族基因的理論而建立而成!
在人類祖先的族群繁衍過程,曾經在前世今生之中經歷過特殊飢荒絕糧狀態,
因而導致出現人類相互其食的現象,而且歷史上曾經載 : 多次出現易子而食的慘痛事件,
因此在人類的生物基因中、留下了集體潛意識的記憶、遺留下千百年也忘不掉的傷痛,
日後這些古人類生命史中遺留下來的烙印 、卻被某種社會因素、或宗教力量誘發之後、
這種基因就是今天要談論的──食人族基因!
方老師從文獻中發現食人族基因、與阿茲海默症兩者之相關連經過:
羊搔癢症(Scrapie):
最早於1730年於英國綿羊發現,當時在中歐相當流行,發病綿羊感覺身體發癢,臨床上會有磨蹭牆壁,樹幹, 籬笆等處症狀。病羊呈步履不穩、顫抖、瞎眼、摔倒、最後死亡等症狀。病羊的腦部切片有明顯的海綿狀病變。
1996年英國政府發佈狂牛症,又稱牛海綿樣腦病,以下簡稱BSE 疑與新型變種庫賈氏病 (以下簡稱vCJD) 有關之訊息後(1996,BSE inquiry),在茶餘飯後,狂牛症及海綿樣腦病變是常被提到的話題。 因為海綿樣腦病變的名詞非常嚇人,使人以為是整個腦子變得像海綿般。 其實患者的大腦外表看起來只是有點萎縮,主要是其大腦切片在顯微鏡下顯示神經細胞大量死亡, 而存活的神經細胞之間有許多的空隙存在,因為沒染上色,看起來如同海綿的空洞一樣。
近年來BSE已掀起全世界之恐慌,本來英國BSE的疫情已獲得控制,但最近在法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 卻陸續爆發數十件人、畜的病例,大家才驚覺BSE已俏俏地入侵歐洲,法國的「世界報」稱此事件為「歐洲危機」
BSE是在英國1985年4月首次觀察到臨床症狀,至少造成16萬5千頭牛的死亡並於1986年診斷出並發表。
據研究顯示,BSE與人類之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有關,自從英國爆發牛海綿狀腦病(BSE)之後,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阿根廷、比利時、德國、墨西哥等也陸續有病例發生。
牛海綿狀腦病(BSE) 是引起牛致死性腦部疾病,臨床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包括有行動遲緩、動作無法協調、精神沉鬱、狂燥不安、 流涎、舔鼻、磨牙等,對聲音、光線或觸覺之刺激敏感。
克魯症: 早期發生於新幾內亞島上食人族部落,由吃食屍體而傳染,類似典型的帕金森疾病,但年輕人也會感染, 初發病時病患全身四肢不由自主的抖動,然後逐漸神經退化, 後期時會失去吞嚥能力,活活餓死或渴死,有的在餓死前便因肺炎而死, 更有的因為無法行動,長期躺在自己的大小便上,因褥瘡中毒而死, 大約只需三到六個月,最後失去行為能力, 但自發病至瀕死患者之意識仍清楚,其病原亦為發生異構之Prion。
「狂牛症」─ 牛隻腦部海綿化病 (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 最早在 1986 年被發現於英格蘭,原本安靜的母牛,變得有攻擊性,非常緊張,會撞擊其他母牛,協調性也很差, 被驅趕的時候會摔倒,後腿尤其不穩,腳步東倒西歪。 英國在之後的幾年內 ( 1986 - 1995 ) 就造成了十多萬頭牛染病死亡, 由於主要受影響的部位為牛隻的神經組織, 這使得染病的牛出現動作與性情怪異的情形,因而被稱為「狂牛症」。
「克魯症」類似典型的帕金森疾病: 癡呆併不自主抖動,平衡障礙等,往往在發病後一年內死亡,但不限於老人。 初發病時有漸進性的消瘦,並發生手足徐動症 ( 四肢不由自主的抖動 ), 步態不穩,不自主的顫抖、痙攣 ,然後逐漸神經退化, 後期時會失去吞嚥能力,活活餓死或渴死, 有的患者在餓死前便因肺炎而死,更甚者會因為無法行動, 長期躺在自己的大小便上,因褥瘡中毒而死,大約只需三到六個月。
克魯症病人的腦中出現大塊的澱粉樣蛋白斑 ( Alzheimer ), 這種澱粉樣蛋白斑一般是被認為是典型老化的副產品,在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腦中也可見到。
在 加德賽克 研究的過程中: 發現 克魯症 患者的腦部切片與庫賈氏症、羊搔癢症以及傳染性貂腦症的腦部切片, 都有所謂高程度的海綿狀腦病變,且其症狀都具有相似的特徵?
富雷人有一個習慣 ── 分食死去親人的屍體, 而這並非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大約是幾十年前才開始盛行的,而且這整個分食儀式僅限於女人及小孩。 克魯症患者的病原就是 Prion,在研究開始進行早期,藉由觀察病患的組織切片, 意外地發現克魯病的患者體內都沒有發炎現象, 再加上病患之間似乎皆有親緣關係,且僅對女人及小孩有致病力, 但後來對其他動物所作的實驗證明 ── 克魯病為傳染性疾病, 而其傳染方式則是藉由吃食其親人腦部、屍體的方式而傳播的。 資料來源:方老師網頁-心靈DNA |
(三)靈療處理程序:
1.病者臥倒在床上,臉朝向上平臥,閉上兩目,但可以自由說話,等候接受靈療師的指導!
2.靈療師指導病者,在集體潛意識的空間中,收集酸性的自卑感分泌物!
3.病者不懂得這些物質之前,靈療師應指導病者以何種方式分泌,以及如何去感應其存在?
4.收集數量很多之後,指導把這些人體自然分泌的──天然王水,滙集在一個游泳池中備用。
5.觀照患者跳入池中浸泡,(靈療師身旁必須備有盛滿大悲水的玻璃缸,並且加入醋酸備用。)
6.患者身上沒有食人族基因的軀體部份,很快就會在池水中溶解不見?
7.有食人族基因的軀體部份,就會呈現屍塊形狀,浮在池水上不會化解!
8.靈療師施法:以婚神星力量加持在天秤座上,再帶領病者做婚姻大事和認宗歸宗的儀式!
9.儀式完成後,浮在池中王水上的屍塊,會招來他們原始的六親眷屬?
10.靈療師引導病者,經由談判的方式,取得其親人的同意,放下對死者思念的心境?
11.失去親人的思念後,屍塊主人的魂魄就會消散,屍塊就會漸漸溶解,消失在王水池中。
12.王水池上,屍塊完全消失之後,化成一池透明清澈的春水,集體潛意識的記憶開始消失。
13.這種人體天然修練化解食人族基因的方式,必須連續三個月至半年,採用多次持續的治療。
14.防範勝於治療,一旦感染老人痴呆症後,治療功能受到病者思想退化的限制,效果就變差。
15.應該把治療生活化,剛開始接受靈療師的指導,學會操作方式之後,就是靠自身去維護。
又從天文占星學上觀察,宇宙的巨蟹座內有一個奇怪的星團,平常會發放出怪異的星光,又專稱為鬼星團。
相對的在人類出生圖星盤的巨蟹座之中,也內藏著鬼星團的力量,星團中經常隱藏著一些阿茲海默症的病毒蟲體,
如果從事靈療工作之術者,能夠擁有足夠的能力和法力,可以把這些病蟲體從星團中抓出來消毒,
只要丟入含醋酸的大悲咒水中,這些病毒非常害怕酸性物質,很容易在酸水中死亡而完成消毒和治療的功能。
如果要採用空中抓藥的方法治療,可以參考醫宗金鑑一書內的痺症治療法. 痹病門
原因是阿茲海默症,容易隱藏在中醫 -- 痺病門的治療範圍中.
(2010年1月9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