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歌 (文天祥)

 

《正氣歌》是南宋詩人文天祥在獄中寫的一首五言古詩。

詩的開頭即點出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至時窮之際,必然會顯示出來。

隨後連用十二個典故,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凜然顯示出浩然正氣的力量。

 

接下來八句說明浩然正氣貫日月,立天地,為三綱之命,道義之根。最後聯繫到自己的命運,自己雖然兵敗被俘,

處在極其惡劣的牢獄之中,但是由於自己一身正氣,各種邪氣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自己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命運。

 

全詩感情深沉、氣壯山河、直抒胸臆、毫無雕飾,充分體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作品原文

正氣歌並序

 

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汙下而幽暗。

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曆瀾,時則為土氣;

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簷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

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

 

疊是數氣,當侵沴,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

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創作背景

 

文天祥于祥興元年(127810月因叛徒的出賣被元軍所俘。翌年10月被解至燕京。

元朝統治者對他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許以高位,文天祥都誓死不屈,決心以身報國,絲毫不為所動,

因而被囚三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19日)慷慨就義。這首詩是他死前一年在獄中所作。

 

作品鑒賞

 

 “養氣”之說原於孟子。他所說的“氣”,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性的正氣。“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範疇。

在宋代理學中,更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張載便以“氣”作為宇宙的本體,主張“氣一元論”。

朱熹以“理”為世界本原,但又強調“氣”化育萬物的作用,在他看來,氣是理與萬物的媒介。

文天祥在這首五言古詩中關於正氣的鋪寫,與上述思想有一定關係。

 

這首詩的序為散文。有駢句,有散句,參差出之,疏密相間。

在序裡,作者先以排句鋪陳,以駢散穿插描寫了牢獄之中的“七氣”,極力渲染出監牢環境的惡濁之至。

而詩人又說自己身體本來孱弱,但在“七氣”的夾攻之下,竟然安好無恙,那就是因為靠著胸中的浩然正氣,

有了正氣在胸,便能抵禦所有的邪氣、濁氣,這些說明瞭寫《正氣歌》的原因,接著便引出下面對“正氣”的詠歎。

因此,序和詩在構思上是有連屬的,在技巧上是前後照應的,是全詩的有機組成部分。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從“天地有正氣”到“一一垂丹青”為第一部分。

這部分是對浩然之氣的熱情禮贊。“正氣”與天地並生,與宇宙同在,詩人首先寫出“正氣”的這種偉大性質,

使“正氣”的描寫,有了一種充塞乎天地之間的崇高美。天地萬物,均受“正氣”之稟賦。

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氣的化育生成。

下面詩人將筆一轉,便將“正氣”轉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氣,充塞於蒼冥,可見正氣的力量。

“皇路”二句,寫清平之時,稟受正氣之人雍容和雅,為朝廷的清明政治盡力。這兩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襯。

下面,詩人筆鋒又轉,寫在危難之際,稟受正氣之人便表現出了凜凜氣節,他們為了正義而不避禍難,

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業績彪炳於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間的過渡之筆,顯的十分自然。

 

從“在齊太史簡”到“道義為之根”為第二部分。在這部分裡,詩人歷數了史冊上十二位忠臣義士的壯烈之舉,

來寫浩然正氣的體現。詩人連用四個“在”字,形成了一連串的排比句式,顯得氣勢極為充沛。

正因為“正氣”的賦予,才有了這些志士的壯舉。

詩人為避免單調,將“為嚴將軍頭”等四句換成了“為”字的排比句。

之後,詩人稍作舒緩,以“或為”為排比句,每兩句寫一人。

詩人通過以上三組排比句,歌頌了中華歷史上十二位忠臣義士的壯烈之舉。

這其中,有的是不畏權奸、秉筆直書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驅敵的將相;

有的是面對強敵,寧死不屈的義士,他們有共同之處就是忠烈。

 

辨證來看,“忠”是要作具體分析的,但這些人物的“烈”卻是極為感人的。

“是氣所磅礴”到“道義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壯烈,概括“正氣”。

“正氣”所鐘,可以不論生死。

“地維”、“天柱”,實際是說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

“三綱”句,有封建倫理道德的內容,“道義”也是如此。

就是說,“正氣“是以封建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作為基礎的。

“正氣“作為激勵愛國志士的精神力量,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業績,

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的封建倫理性質也應該指出。

從“嗟餘遘陽九”到“古道照顏色”為第三部分。

前面是說正義賦予歷史上那些忠義之士以忠烈之績,從“嗟餘”開始則轉向詩人自己。

“遘陽九”是說自己遭逢惡運,“隸也”句是說自己對國家危亡也無力回天。

“楚囚”兩句,一方面寫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達自己忠於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

用典極為恰當貼切,在敘述中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懷。

“鼎鑊”兩句,抒寫詩人視死如歸的壯烈之志。“陰房”六句,寫環境的幽暗惡濁。

“如此”兩句,則是寫自己正氣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

“哀哉”六句,說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氣是抵禦“百沴”的法寶,任何邪惡之氣,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

“哲人”四句,是全詩的結語,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氣賦予他們的壯烈事蹟,在史冊上永遠是炳炳烺烺,千古不滅。

詩人從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氣的沾濡。古來忠臣義士的烈舉,是詩人樂於學習的典範。

“風簷”兩句,顯得十分從容不迫。 

全篇的結構核心是“時窮節乃見”。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氣”發端,然後層層陪襯,突出“時窮節乃見”。

之後再曆舉“哲人”事蹟證明“時窮節乃見”;又以自己囚於土牢而堅貞不屈來表明“時窮節乃見”。

全詩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脈絡分明。浩然正氣直貫全篇,故曆述古人事蹟和己身遭遇而無堆砌之感。

先寫古人而後寫自身,並表明“時窮節乃見”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現出他的浩然正氣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沃壤之中。

正由於繼承、光大了優秀文化傳統,才使作者文天祥成為一位民族英雄,讓他發揚了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

也使他的這篇古詩成為弘揚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典範之作。

 

這首詩很長,又是五言之體,容易寫得平板拖遝,但這首詩卻以其慷慨悲壯撥人心弦,使讀者倍受感染。

這主要是詩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氣流溢其聞,使詩作元氣淋漓,毫無乾澀之感,且詞氣滂沛,筆力道勁,格凋沉雄。

全詩以平和穩健的散文化語言,緊緊環繞對浩然正氣的禮贊,於夾敘夾議中層層深入推進展開。

首言浩然之氣之源與形,簡括幹煉。

中間一通史詩性的列舉,雖繁富而不累贅,十二位忠臣義士的烈舉,一氣呵成,儼然大河奔流,滔滔東去,

且詩人三易排比句組的語言,使詩富於變化。

這種表現形式上的雄渾與浩然正氣意蘊上的雄威極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體現出全詩的底蘊: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同時,也使讀者鮮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懷正氣,柱天維地的高大形象。

《正氣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韻,通篇四韻,平仄間押,以此將詩之情韻導而逶迤,又寓激蕩于從容。

既渾灝蒼古,又頓挫揚抑,迴腸盪氣。這首詩用古體詩的語調來寫,而不取近體的排偶整飭,顯得高古悲壯。

酣暢淋漓地表現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義膽、錚錚鐵骨;

在歌贊先烈的同時,展現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氣凜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http://baike.baidu.com/item/%E6%AD%A3%E6%B0%94%E6%AD%8C/36510 百度百科(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