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羅識
阿摩羅識(梵語:अमलविज्ञान
amala-vijñāna),
佛教術語,又譯為庵摩羅識、唵摩羅識、菴摩羅識、阿末羅識,意譯為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白淨無垢識。
在瑜伽行唯識學派中,衪是阿賴耶識的清淨自性,即《解深密經》所說識真如,又名為第九識。
真諦三藏節譯的《決定藏論》是《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的「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章節,此中阿摩羅識對應於轉依。
音義
阿摩羅(梵語:amala)是一個梵語複合字,在染污不淨
mala
之前,加上否定詞頭 a-
組成,
原意是清淨無垢、不垢。
阿摩羅識(amala-vijñāna)這個術語,義譯為清淨識、無垢識,
主要出自真諦三藏譯經中的《決定藏論》、《三無性論》、《十八空論》與《轉識論》,
但是在現存梵文本中並找不到曾經使用這個字的記錄。
漢傳佛教的《釋摩訶衍論》寫為唵摩羅。
但是《金剛三昧經》寫為庵摩羅,或是菴摩羅,《楞嚴經》寫為菴摩羅。
菴摩羅(āmalaka),原是印度一種水果的譯名,可能是因字形近似造成的錯誤。
歷史
阿摩羅識最早出自真諦三藏所譯經典中,習學真諦所譯經論的攝論宗以此建立九識學說。
菩提流支所傳地論宗相州北道派也立有九識學說。
勒那摩提所傳地論宗相州南道派和玄奘所傳法相宗,認為只有八識,反對另立第九識。
是否設立第九識爭議概述
陳朝真諦三藏所傳譯的阿摩羅識學說,主要出自《決定藏論》與從《無相論》節譯出的諸論等。
在真諦之前北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和唐朝譯的《大乘密嚴經》中,都提到九識的說法,
但沒有明確定義第九識是什麼,也沒有形成具體的學說。
玄奘《成唯識論》中也提到了無垢識,但不認為它可另立為第九識,認為它只是善淨第八識的異名,
圓測認為真諦的學說源出於安慧論師,因此在十大論師之中,可能就有論師支持九識說法。
攝論宗承襲真諦傳譯的阿摩羅識學說,並進一步受到如來藏學派《大乘起信論》等的影響。
攝論宗認為:諸佛如來的無垢識,是永遠斷除了任何雜染習氣。
當經由修行,阿賴耶識性與以其為根本的諸煩惱染雜俱滅之後,
修行者能夠證得心性本淨的心真如,即阿摩羅識,最終可究竟成佛。
後來由唐朝玄奘所傳的法相宗主張有情只有八識,凡夫與有學位第八識因雜染習氣偏重故以阿賴耶識為名,
唯是雜染虛妄之根本。但阿賴耶識中仍有受薰習的善染法種子,經由菩薩道修行轉化為純善淨種子成立後即名無垢識,認為不需要另立第九識。
梵本考證
日本學者岩田良三比較現存梵文本與真諦譯本,在梵文本中,並沒有找到阿摩羅識這個字眼。
但他發現真諦將lokottara-jñāna(出世間智),viśuddha(清淨),āśraya-paravṛtti,
āśraya-parivṛtti(轉依)皆譯為阿摩羅識。
玄奘譯本中,將相關的段落譯為轉依、淨識、唯識性、心性本淨等,顯示現存梵文本與玄奘譯經是一致的。
學者認為真諦三藏可能把阿摩羅識作為如來藏與清淨真如的同義語,廣泛用於譯經中,
這個字並不是梵文原本中所有;而玄奘則是採取直譯。
也有學者推測真諦三藏持有的梵文本,可能是源自於某個已失傳的特別梵文版本,但目前尚未證實。
在真諦三藏所譯經之外,在譯出時間早於玄奘歸國的唐朝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中,也出現了阿摩羅識。
日本學者藤隆生比較現存梵文本,同樣發現梵文本中並沒有阿摩羅識的字眼,漢譯的「心真如」相當於梵文的dharmatā-citta(法性心),而漢譯中的「阿摩羅識」則相當於citta-tathatā(「心真如」或「心如性」)。
宇井伯壽與勝又俊教也認同這個說法。
《大乘莊嚴經論》譯出時間在唐代,年代較晚,可能是受了真諦的影響才使用阿摩羅識這個術語,加入在譯經。
此外,禪宗《金剛三昧經》中曾出現「菴摩羅」。
還有在《楞嚴經》中,菴摩羅識常住不壞是空如來藏的異名,
學者呂澂在《楞嚴百偽》聲稱有關說法與《勝鬘經》和《大般涅槃經》相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6%91%A9%E7%BE%85%E8%AD%98
維基百科/阿摩羅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