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話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係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印度河文明,
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白印度人南遷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文化融合後,印度河流域文明從印度河流域擴展至恆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南印度文明融合。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
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
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
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
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在這裡,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上恢復了其最初的體系。
吠陀神話中主要的神
1.
因陀羅:天帝。
真言
Oṃ Laṃ Indrāya Namaḥ
法器
金剛
因陀羅(梵語:इन्द्र,Indra),又名帝釋天(Śakra), 印度教神明,吠陀經籍所載眾神之首。 本是古印度人共同尊奉的神明, 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現最多的神之一, 出現次數僅次於阿耆尼, 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
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舍脂
古印度的遠史信仰從印度西北方流入, 但人們對他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 他的地位被梵天、濕婆、毗濕奴所取代。
對於因陀羅是否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學術界尚有爭議。
因陀羅,在漢文中,稱為帝釋天, 梵文全名為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
音譯為「釋提桓因陀羅」、「釋提桓因達羅」。
釋迦(Śakra)在梵語中,為能夠的意思。
提婆(devā),為天人、神明的意思。
因陀羅(Indra)意思則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王者」。
因此,其全名意思為「能為天界諸神的主宰」。
在中國古代佛經翻譯時,根據漢語語序,將其翻轉,故稱其為帝釋天,又稱帝釋。
因陀羅與弗栗多
他征服人間和魔界無數敵手,降服太陽、殺死延續季風雨的天龍弗栗多。 在《梨俱吠陀》1.32記載了因陀羅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他與弗栗多的決鬥(vRtrahatya)。 傳說巨蛇弗栗多阻擋了地下的水流出來,導致嚴重的旱災。 因陀羅喝了三大杯祭禮中所奠蘇摩酒來提高其戰鬥能力,準備與巨蛇交戰, 並用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栗多和它母親Danu,釋放了被堵住的水流。
他的盟友有駕雲降雨的樓陀羅(或摩錄多〔Marut〕)、雙馬童以及毗濕奴。
在北歐神話和祆教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 神話比較學家普遍認為,在《波斯古經》的三頭龍Azhi Dahaka被名教Thraetaona的勇士所殺的故事,
與因陀羅與弗栗多的情節相結合,必是古印度人原始文化的一部分。
|
2.
阿耆尼:火神。
阿耆尼,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
阿耆尼——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詞, 與拉丁語的火焰—-「ignis」是同源詞 (與英文動詞著火「ignite」同根)。
阿耆尼作為火的神格化象徵了火焰永恆不朽的奇蹟, 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給阿耆尼(火)的祭品 會被淨化及傳達到其他神祇, 亦令阿耆尼帶有淨化和送信者的角色。
阿耆尼是典型經歷了三相神(梵天、毗濕奴及濕婆) 信仰的興起,但對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 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祇。
現今印度教還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i」,
其職責是負責監察其崇拜者。
|
3.
伐樓那:水神。
體系 原阿修羅但後期轉為提婆族、
阿迭多、方位護法
(西)
住所
天海波流(en:Rasā)
真言
Oṃ Vaṃ Varuṇāya Namaḥ
法器
羂索(Pāśa)
配偶
伐樓尼
早於吠陀時期,伐樓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 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 是《梨俱吠陀》中記載最突出的阿修羅神, 阿底提耶眾神之首。
他的名字可能起源於原始印歐語的詞根wer-或wel-,表示「遮蓋」(可參考另一印度教神祇弗栗多)。
吠陀及其他角色 作為阿迭多的代表,伐樓拿具有作為太陽神的職能。 但作為最重要的阿修羅神,他更傾向管理道德及社會的事務。 他的形象經常與另一位阿修羅神密多羅連結成對偶神合稱「密多羅伐樓拿」(或兩者前後對調),
是天則梨多(rta)的最高守護神。
《梨俱吠陀》中伐樓拿更曾經與因陀羅成對合稱為「因陀羅伐樓拿」。 作為天空神,伐樓拿更趨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認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
及因為太陽由西行進回東方做成的夜晚現象。
經典阿闥婆吠陀記載,伐樓拿是全知神,說謊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羅網, 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監視人類的一舉一動。儘管經典《梨俱吠陀》中伐樓拿的登場次數遠不如因陀羅, 但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吠陀社會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羅, 這是因為《梨俱吠陀》的敘述焦點是主要集中在火焰(阿耆尼)及飲蘇摩汁儀式上,
蘇摩又與因陀羅有著緊密的關係而導致。
原本《梨俱吠陀》給伐樓拿和密多羅的身分都是阿修羅神族,但他們隨後又被安排進提婆族的體系中, 這一點很有可能是暗示了阿修羅一詞在後期是帶有負面含意的開端。 在自身職能不斷被其他神祇分割,伐樓拿最後下降為單純的水神(包括海洋與河流)
及溺水者靈魂的守護神,伴隨著那伽族成為鎮守西方方位護法。
晚期的美術畫作中,伐樓拿被描畫成月神,長著黃皮膚穿著金色盔甲,手握蛇皮製的套索羂索,騎乘海獸摩竭。
瑣羅亞斯德教
伐樓拿的名字實際上並不見於祆教的波斯古經或祆教巴勒維的文獻中。 自1900年代中葉以來印伊的研究員嘗試從伐樓拿與密特拉的關係尋找伐樓拿出現於祆教的可能性,
但當中有許多的理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反駁。 其中祛邪典(Vendidad)1.17記載了一個被稱作「Varena」4角14層的世界,
當中住滿了魔鬼和非亞利安裔的野蠻人(祛邪典7.10),這些描寫都與吠陀的伐樓拿形象相差甚遠。
有一個比較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吠陀伐樓拿是產生自印伊的伏羅那(*vouruna,「光輝的海洋」之意), 但伏羅那就連本身的形象都充滿爭議性。伏羅那被認為與密特拉組合成為祆教的最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
但亦有一說是根據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創作的詩歌中推論三者是各自獨立的神祇。
語言同系性並不一定暗示當中存在有本質上的相似點,最典型的例子有daeva
(妲厄媧,祆教的「誤神」,一說為撒旦)與提婆,印度教的「天神」、後引申為「善神」)。 有部分學者認為伐樓拿的職能及形象與祆教阿梅沙斯彭塔(神使)六者之一的艾霞凡許達有共通之處,
都是「至高公正」的體現。 另一種說法是吠陀的跋伽「Bhaga」其實是伐樓拿的別名,
其變形「Baga」以修飾詞在波斯古經中被提出過,兩個詞的意思都是「神」或「守護神」。
|
4.閻摩:死神。
又稱閻摩(梵文: Yama)、琰魔、閻魔、閻羅王、 閻羅大王、夜摩、夜摩天王、剡魔、焰摩,
印度神話中,掌管死亡的神明,
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黑帝斯、埃及神話的阿努比斯。
在《梨俱吠陀》中,他是第一個經歷死亡的人類, 因此掌握了死亡的力量。 稍後,他成為居住在天界的神明,掌管夜摩天。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
他被認為是掌管地獄刑罰的神明,即是閻羅王。
根據吠陀的記載,閻摩是第一個死亡,到達天界樂土的凡人, 因此,他成為亡靈的統治者,指引亡者靈魂到達天界。
但是在之後的記載中,閰摩慢慢被認為是死亡之神。
閻摩的梵文名,有雙胞胎的意思, 因此,在某些傳說中,他有一個雙胞胎妹妹, 名叫閻美(梵文: Yami)。
他被認為是南方的守護神,掌管正義與法律。
傳說
概論
相傳閻摩(梵文:Yama)是太陽神蘇利耶之子。
他自願死亡,為人類找出平安到達天界樂土之路,因此成為亡者之王。
在《梨俱吠陀》中,閻魔羅闍居住在天界的樂土,人死後的靈魂都要到那裡去見閻魔。 閻魔有兩條狗,是他的死神使者,經常在人間巡遊,當發現有人快死的時候,就把他的靈魂引到天界。
他被認為是南方的守護神,掌管正義與法律。
Yama源自於原始印歐語詞根*mer,意思是死亡。 歐洲的睡魔(mare,nightmare),斯拉夫神話中掌管死亡的女神Marzanna,
拉托維亞神話的大地女神Māra,都源自於同一個字根。 在梵文中,Yam有雙胞胎、成對的意思。在某些傳說中,他有一個雙胞胎弟弟,或雙胞胎妹妹。 但是Yama也可以被引申為成對的繩束,有捆綁的意思。
在稍後的傳說中,他居住在地獄,負責捆綁有罪的人。
在《梨俱吠陀》中,閻摩居住在天界的樂土,人死後的靈魂都要到那裡去見閻摩。
閻摩有兩條狗,是他的使者,經常在人間巡遊,當發現有人快死的時候,就把他的靈魂引到天界。
隨著印度教發展,閰摩開始出現另一種性格。他居住的地方,由天界,被移到陰間。
凡人在過世之後,因為生前所造的惡業,將進入到那落迦,接受閻摩的審判以及酷刑,以彌補他生前的過錯。
歷史
閻摩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伊朗神話中,就已經出現這個神明。
當時古印度人已經開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區的發展,從那裡開始了吠陀文化的種姓制度, 開創了印度歷史上的吠陀時期。白印度人當時使用比梵文更早的語言寫成吠陀經典,
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
古印度人婆羅門在印度西北發展出現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
吠陀經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因此閻魔的信仰在婆羅門教中被繼承了下來,並有所變化。 婆羅門教相信輪迴,認為閻魔是傳說中第一個死去的人。
後來,閻魔神從天界轉入地界,被認為是專門監督死者生前的行為,並給與賞罰的神祇;
遠古的白印度人眼中,閻魔是個親切的死神,並不是一個可怕的神祇。
閻魔會親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礙,到達地府之後,閻魔還會與眾亡靈享用筵席。
但隨著古印度人婆羅門完全支配印度次大陸, 生活在整個社會中最高層次的婆羅門為了鞏固種姓制度與統治地位,警惕人們不要犯罪, 就把閻魔從一個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繪成死者與所有死神的君王, 亦即地獄的主宰者,擁有眾多的下屬。
閻魔也成為一個會用各種酷刑折磨不肖死者的恐怖神祇。
這個做法令人們對閻魔這個神祇產生恐懼,並且隨著佛教和古婆羅門教文化的東來,傳到中國人的心中。
|
5.蘇利耶:太陽神。
梵語轉寫
sūrya
坐騎 雙輪戰馬車,
由七匹馬或有七個頭的馬所拉乘
蘇利耶(Sūrya)是印度神話中主要的太陽神, 他是天父神特尤斯之子,
宗教藝術中他被描畫成擁有金色的毛髮和手臂, 乘坐著由七匹馬拉動的戰車, 這七匹馬象徵了所有七種查克拉。
|
維基百科-印度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