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六 

時母    (迦梨    舍脂   廣延天女  烏莎斯   提毗

 

時母    (迦梨 )

一個常見的場景,描繪迦梨站在丈夫濕婆身上,

稱為Daksinakali   毀滅之神

梵文名稱  梵語轉寫 Kālī     體系 提毗        住所  火葬場

真言  Om Krīm Kalyai Namah

法器    配偶  濕婆  坐騎屍體(典型:濕婆)

時母(音譯為迦梨或迦利,字面意思是「黑色的」)為印度教的一個重要女神。

傳統上她被認為是濕婆之妻雪山神女的化身之一,為威力強大的降魔相。

由於濕婆的稱號迦羅(英語:Kāla (time))有時間的含義,

迦梨一詞也可解釋為時間,故中文翻譯為時母。

在後期的信仰體系中,時母被認為與時間和變化有關,

象徵著強大和新生。

 

時母的造型通常為有四隻手臂的兇惡女性,全身黑色,

身穿獸皮(上身往往赤裸),舌頭則伸出口外。

她的脖子上掛著一串人頭,腰間又系著一圈人手。

四隻手中有的持武器,有的提著被砍下的頭顱。時母的腳下常常踩著她的丈夫濕婆。

 

神話學 

多數學者認為時母是非雅利安起源的神祇,

後來才被納入印度教體系,並附會成雪山神女的兇惡相。

對她的崇拜在許多方面與後期的印度教相衝突,

如要求鮮血祭祀,甚至要求人祭。

除了非雅利安的成分以外,

時母的一個原形可能來自於梨俱吠陀中的死亡女神尼利提。

尼利提也是全身黑色,並且相貌兇惡。

但尼利提並不需要鮮血祭祀,而且也不具有時母作為降魔武士的功能。

 

吠陀本集中沒有出現過時母的名字。

《禿頂奧義書(英語:Mundaka Upanishad)》提到了迦梨這個單詞,

說它是火神阿耆尼的7種火舌之一,

但沒有證據表明這裡的迦梨一詞和後來被人格化的時母有關。

 

不過可能正是由於這一說法,時母才被塑造成吐出舌頭的形象。

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提到時母的地方寥寥無幾,

而且沒有什麼系統的說明。

最主要的一段出現於《夜襲篇》,

在馬嘶和成鎧殺光了般度族的殘軍時,

一位「黑色的女神」在旁邊顯現,似乎是在幫助他們。

這裡對「黑色女神」的描述已經與後來的時母有一些相似,

如「血紅的嘴巴」、「血紅的眼睛」。

但關於這位女神的來源和地位等等統統沒有解釋。

這說明在史詩時代時母的性質仍然沒有確定。

 

時母的形象在往世書時代才真正定型,《摩根德耶往世書》被認為是最早的描述了時母女神的文獻。

該往世書中關於時母的部分即著名的大戰羅乞多毗闍(英語:Raktavija)的故事。

研究印度宗教的專家戴維·金斯利認為,在時母首次出現於摩根德耶往世書之前,

可能已有一些非雅利安的小部落在崇拜摩訶婆羅多中提到的「黑色女神」。

無論如何,摩根德耶往世書已經開始試圖把時母和其他一些女神(尤其是旃蒙陀)混同起來。

 

神話

關於時母的神話,主要就是她與阿修羅羅乞多毗闍(血種)作戰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出現於摩根德耶往世書。

阿修羅諸魔大舉進攻天界,

由於他們的首領得到了梵天的祝福,眾天神根本無法抵擋。

天神們只好去懇求大神濕婆的幫助。

濕婆此時正在修行,眾神不敢打擾他,

幸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伸出了援手,

她派出自己的化身難近母和旃蒙陀(時母)去與阿修羅作戰。

 

兩女神輕易地打敗了許多阿修羅,但羅乞多毗闍卻很難對付。

這個怪物每滴一滴血在地上,

就會產生出一千個和他一樣厲害的化身,後患無窮。

難近母用弓箭把羅乞多毗闍射得遍體鱗傷,

但卻只是惡化了形勢,因為從他傷口滴出的血產生出了無數的新惡魔。

難近母於是向時母求援,後者張開大口把羅乞多毗闍整個吞了下去,

並把他的血液一滴不剩地喝掉。

時母消滅了這只惡魔後由於高興而跳起舞來,

雙腳大力踐踏土地,令三界眾生的生活都受到影響。

濕婆為減輕眾生的痛苦,就躺在時母的腳下任其踐踏。

這就是時母總是被塑造成腳踩濕婆的原因。

 

崇拜 

對時母的崇拜在性力派中佔有重要地位。

性力派是受到非雅利安的大神母崇拜影響的一個印度教強大派別,認為女神的性力為宇宙的本源。

總的來說性力派實際上貶低了男神的作用,而強調他們配偶的功能。

如時母即被認為代表濕婆的性力。現在最盛行時母崇拜的地區是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

在印度教的主要節日排燈節來臨時,大部分地區的人紀念女神吉祥天女,而孟加拉和阿薩姆邦的居民則紀念時母。

 

經常有人把時母與1719世紀印度惡名昭著的盜匪集團薩吉(英語:Thuggee)聯繫起來。

實際上時母的崇拜者中只有極小的一部分參與了盜匪活動,而盜匪也並非全是時母崇拜者。

這種誤解可能是源於獻給時母的血腥祭祀與盜匪殺人越貨行為的聯想。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性力派信徒仍然有以人或人頭為祭品獻給提毗女神(時母與雪山神女等女神的本尊)的現象。

這種行為在英國殖民當局全力禁止下才逐漸消失。

 

舍脂 

舍脂和因陀羅坐在神象愛羅婆多身上

舍脂 婆羅門教-印度教中的一個不很重要的女神,

神王因陀羅的妻子。

她有許多別名,如因陀羅尼、補盧彌,等等。

 

神話學 

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經出現過因陀羅尼的名字,

當時因陀羅還處於雅利安人最崇拜的大神的地位。

梨俱吠陀里提到因陀羅尼的地方很少,

僅限於說明她是因陀羅的妻子:

「因陀羅尼是所有女人里最幸福的,

因為她的丈夫長生不老」。

而她的出身之類的細節都沒有提到,

這些部分產生於史詩時代以後。

至於舍脂這個名字,

很可能來自於對因陀羅的別名「力主」

Śacīpati,意為「力量之主」,

然而也可以僅從讀音上解釋為「舍脂的主人」)的曲解。

 

鷓鴣氏梵書里說因陀羅是在許多女神中挑選自己的神妃的,最後選中了舍脂,因為她最能引起因陀羅的性慾。

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第一次出現了關於舍脂的神話(即友鄰王的故事)。

羅摩衍那和更晚的往世書中描寫了舍脂的出身由來(此時因陀羅在印度宗教體系中已經無關緊要),

她被說成是阿修羅之王補盧磨的女兒(因此得到別名補盧彌),因陀羅為逃避補盧磨的詛咒而將後者殺死,又奪取其女兒為妻。

 

許多神被說成是舍脂所生,如闍衍陀、質呾羅笈多等。

 

關於舍脂的神話 

關於舍脂的最主要神話如下:

因陀羅採取不正當的手段殺死了陀濕多(大匠)之子三頭者(Triśiras)和大匠為報仇而製造的阿修羅弗栗多。

三頭者和弗栗多都屬於招惹不起的婆羅門階級,因此因陀羅不敢再當神王而躲了起來。

人間的著名英雄友鄰王通過苦行積累了許多功德,此時受到眾天神的邀請,便取代了因陀羅的位置成為天界主宰。

友鄰王坐上神王寶座後逐漸腐化,縱情於聲色之中,最後甚至企圖霸佔因陀羅的妻子舍脂。

舍脂天天被友鄰王逼迫與其同床,沒有辦法只好向祭主仙人求救,仙人教了她一條緩兵之計。

 

於是舍脂假裝順從友鄰王的要求,但請友鄰王先確定因陀羅是否死了;

如果因陀羅死了,自己就不是有夫之婦,就可以正當地嫁給友鄰王了。

友鄰王接受了這個提議,而舍脂則暗地找到了因陀羅,原來他正非常可憐地藏在一朵蓮花的莖里。

因陀羅想出一個主意,叫舍脂答應嫁給友鄰王,但要後者坐著七位仙人抬的大轎來迎娶她。

友鄰王果然這麼幹了,又因為他急著與舍脂同床,不斷喝令仙人們快走,最後竟然踢了其中的投山仙人一腳。

 

這位大仙非常憤怒地發出詛咒,於是友鄰王立刻從天上跌落變成了一條蛇,要一萬年後才能超生。

而因陀羅也得以重新當上神王。這個故事最早出現於史詩摩訶婆羅多。

它明顯產生於吠陀時代之後,表現為三主神地位上升,

因陀羅受到刻意貶低(在梨俱吠陀中斬殺弗栗多是因陀羅最偉大的功績,而這裡則成了罪行),

極力抬高婆羅門修道仙人的地位等等。

 

廣延天女

廣延天女與洪呼王

廣延天女(天城體:उर्वशी,音譯為優哩婆濕;字面意思為「寬廣地延伸」)印度神話中一個著名的仙女。

 

簡介 

廣延天女為神王因陀羅所屬的天女。天女(Apsarā,阿布莎拉)是印度神話中一類地位低下的女神,

大致相當於眾天神的婢女或歌妓之類。廣延據說是天女中最美麗者。

她的出身如下(此種說法非常晚出):因陀羅不希望大神那羅延通過修行獲得更大的神通,於是派兩名天女去引誘他。

但那羅延一拍大腿就變出了一個讓這兩人都相形失色的女孩,即廣延。

 

梨俱吠陀里說廣延天女是極裕仙人的母親。

大神密多羅與伐樓拿被廣延的美貌迷住,雙雙噴出精液,從中生出極裕仙人(最強大的仙人之一)。

而根據較晚的神話,同時誕生的還有另一位大仙投山仙人。

 

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因陀羅曾將廣延天女當成神妓使用,派她去為人間英雄阿周那(因陀羅之子)侍寢。

阿周那非常驚恐地加以拒絕,說自己是廣延與洪呼王的後代,絕對不能和自己的祖母輩發生性關係。

廣延天女卻認為阿周那看不起她,怒而詛咒其變成閹人。

因陀羅得知此事後非常讚賞阿周那的品格,於是把他失掉性功能的時間減為一年。

 

廣延與洪呼 

在關於廣延天女的故事中,

最著名的是她和人間英雄洪呼王的戀愛故事。

這個故事極為古老,

其原始形式在梨俱吠陀中就已以詩歌的形式出現。

這是一首對話詩,全長18節。

洪呼王是印度傳說中大名鼎鼎的國王,

屬於月種王朝(月神旃陀羅的後代)。

在這個原始版本里,洪呼王首先追求廣延天女,但遭到拒絕;

後來為使洪呼王知難而退,廣延竟說女人都是邪惡的,

她們的心「像豺狼一樣」。

然而,梨俱吠陀中這首詩未必是普通的情詩,

而可能隱含某種寓意,因為原詩中還有許多意義不明的句子。

 

無論如何,梨俱吠陀里這個簡短的故事

對此後的印度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被多次引用或改寫。

在百道梵書的版本中,此故事變成了典型的「天鵝處女」神話:

廣延天女愛上了洪呼王並答應嫁給他,但訂立了一些「婚姻的約定」,

如不得對她進行婚內強姦,不可在她面前裸體,

也不可對她太加管束等等。

如果洪呼王違反了這些規定,她就要回到天上去。

然而廣延天女在天庭的夥伴,諸乾闥婆(伎樂天)們想念她,

於是設計誘使洪呼王在她面前赤裸;

廣延果然一怒之下返回了天界。

後來洪呼王尋找廣延,被迫完成種種任務才能與妻子團聚。

 

類似的故事在全世界廣泛存在,但這也可能是文化傳播造成的(如東南亞的一些幾乎雷同的故事,可能本源於廣延天女故事)。

眾神記里的版本又與梨俱吠陀和百道梵書都不同,在這裡拆散婚姻的是因陀羅,而且最後廣延與洪呼也沒有團聚。

 

廣延與洪呼故事的最常見版本是4世紀(或認為晚至6世紀)印度大詩人迦梨陀娑創作的五幕劇《優哩婆濕》。

迦梨陀娑筆下的劇情更加感人和浪漫,洪呼王從惡魔手中救下廣延天女,又經過種種挫折終於獲得因陀羅的幫助得以使其常駐人間。

廣延為洪呼王生了6個兒子(一說8個;分別為長壽、有智、阿摩婆藪、堅壽、林壽和聞壽),後來都成為月種王朝的君主。

 

1980~1990年代印度著名的女演員卡維薩為自己取藝名為「優哩婆濕」,意即天界最美麗的歌女廣延天女。

 

 

烏莎斯

烏莎斯(उषःuṣás-),梵語中曙光、黎明之意,

吠陀教時代登場的提毗神祇

(烏莎斯有時亦會被想像成多個複數體存在),

梨俱吠陀1028首讚美詩中就有20首是獻給她的。

她是天父神特尤斯的女兒,

以漂亮性感打扮的形象騎乘著戰車出現。

烏莎斯是-s字尾,即是說其屬格變格是uṣásas

這是原於原始印歐語的en:Hausos

與希臘語的Ηως(厄俄斯,或羅馬對應的Aurora)是同源詞,

三者都是象徵曙光與光芒的女神之名字。

【曙光和朝霞女神烏莎斯】

 

提毗

提毗(天城文: देवी,讀音Devi),梵語即為「女神」之意,象徵了神聖的女性面,

印度教的性力派認為提毗與提婆——男神是相互不可或缺的對存在。

婆羅門教奉行一元論,認為提毗是所有女神的原型,因為這樣的哲學見解所以全體的印度神話女神都只是提毗不同的外觀而已。

 

印度神話中比較出名的女神

 薩蒂(Dākshāyani / Satī)、 難近母(Durga)、 時母(Kali 吉祥天女(Lakshmi)、 十大明(10 Mahavidyas

 Nirṛti 雪山神女(Parvati 波里提毗(Prithvi 羅陀(Radha 辯才天女(Saraswati)、 性力(Shakti)、 度母(Tārā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印度神教與印度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