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

 

埃里希·弗羅姆(Erich Fromm19003231980318),又譯作弗洛姆,美籍德國猶太人。

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畢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處境。

他企圖調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人本主義的學說,其思想可以說是新弗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

弗洛姆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者之一。 

 

學說內容

弗洛姆的作品以紀錄社會政治以及作為基礎哲學和心理學著名。

弗洛姆於1941年發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1947年出版其續集——《為自己的人》。

這兩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論中人的性格理論。

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愛的藝術》,他在這著作中概括並補充了《逃避自由》和《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論。

 

弗洛姆從小學習《塔木德經》(猶太教的法典),人生觀受深遠的影響。

年輕時跟隨猶太教祭司J. Horowitz學習《聖經》,後來在海德堡大學修讀社會學博士時跟隨祭司Salman Baruch Rabinkow學習 。

在法蘭克福讀書時又跟隨過Nehemia NobelLudwig Krause

弗洛姆的祖父及其兩個哥哥都是祭司,一個舅公是著名的《塔木德經》學者。

可是在1926年,弗洛姆離開正統猶太教,轉向以人本主義解釋《聖經》的典範。

 

弗洛姆對《聖經》中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的解釋奠定了他的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石。

弗洛姆指出,辨別善惡通常被視為是一種美德,

研究《聖經》的學者卻都認為亞當與夏娃吃知善惡樹的果實犯了罪,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

他認為人應運用其理智來建立自己的道德價值,不是以服從權威來建立道德價值。

弗洛姆讚賞能夠採取獨立行動的人。這些論點都是有違傳統宗教的。

 

除了純粹遣責權威主義的價值體系,弗氏也把亞當與夏娃的故事作為比喻,以進化論和存在主義角度解釋人類不安的情緒。

亞當與夏娃吃知識樹的果實,他們意識到當自己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與大自然已不再是一體。

於是他們覺得「赤裸」和「羞愧」。

他們已經進化成人類,意識到自己,意識到道德價值,意識到面對大自然和社會的巨大力量帶來的無力感,

不再是與宇宙為一體,只有動物本能的那個「準人類」。

按照弗洛姆,一切罪惡感和羞愧都源於人意識到存在的割裂性。

要解決這種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發展人類獨有的特性——愛和理性。

弗洛姆強調其愛的概念與一般「愛」的概念有所分別,但實際上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弗洛姆認為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造力,而不是感情。

他以此創造力把各種經常來當作「真愛」的證明的自戀神經症和性虐待傾向區別開來。

弗氏相信愛的本質有四大元素: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

認為「愛情」的經驗只代表一個人未能真正了解愛的本質。

弗氏利用《聖經》裡約拿的故事說明在現今人際關係中,關懷和責任的特質已十分少見。

故事講述尼尼微城鎮的居民有罪,要承受惡果,約拿卻不願意去拯救他們。

弗氏稱現代社會的人缺少對別人的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別人真正的希望和需要。

 

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病態、不義的尺度便是它不符合人性和人的需求,據此他提出了人有五種需求:

相屬需求。指個體具有愛人與被愛的需求,希望認識別人,了解、關懷別人,並願意對別人承擔責任;

超越需求。指個人希望在作為上超越物質條件的限制,在精神上能表現出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落實需求。指個人希望與別人、社會及與大自然親密結合,從而獲得安身立命的需求;

統合需求。指個人力求自己人格統整,希望在世界上活出意義來的心理傾向;

定向需求。指個人具有努力尋求生活方向從而獲得心安的心理傾向。

 

他討論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應付孤獨感的幾種心理機制,他稱之為性格的動力傾向性:

接納傾向性——這種人沒有生產或提供愛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一切完全尋求別人幫助、依賴別人,是接受者而不是給予者。

剝削傾向性——這種人,並不期望接受,而是依其暴力、詭計等,從他人處巧取豪奪,以滿足自己的慾望。

貯藏傾向性——這種人把外部世界視為威脅,通過貯存和佔有而獲得安全感。

市場傾向性——這種人的價值觀是在市場上把自己當作商品,使自己具備適合僱主所需之性格特徵。

創造傾向性——這種人充他發揮其潛能,成為創造者,對社會可以作出創造性的奉獻。

 

上述前四種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態表現,針對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提出應當根據患者的心理需求合性格傾向實施治療與拯救;

只有創造傾向性是人格常態的、健康的表現,對一般的健康人,應加以積極的引導,促使他們的人格健全地發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9%87%8C%E5%B8%8C%C2%B7%E5%BC%97%E7%BD%97%E5%A7%86  

..........................................................................................

創新的發展

以上的文字記錄屬於弗洛姆的介紹,以下則是本書作者方老師的創新發展介紹:

弗洛姆所提出來的逃避自由這個概念,是我非常欣賞的標題;

但是他個人在日後所發展的觀念,老實的說:這些觀念對作者都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原因是他後期的發展,都屬於意識的領域而並非潛意識的領域!作者只對潛意識這個領域的題材才會發生興趣。

 

人類尚在母胎的時期,因為各種生活上的照料都不必操心,子宮的功能就會自動把相關吃喝拉撒的問題都解決了,

唯一不能解決的是:「自由」這個問題!

一旦胎兒能夠自由的時候,卻表示必須剪斷臍帶,跟母體分離而必須學會獨立,因此面對將來的人生目標,

總是存在一種莫明的逃避心理狀態,這就是研究逃避自由的主要焦點。

 

從這個領域之中發展,作者也發現許多的社會人士,處在生產前的一刻,

面臨生產時期的子宮收縮、孕母劇烈陣痛時可能發出的驚叫聲,都會把胎兒嚇得非常緊張,

作者認為人類進入這個世界時第一次遭遇到的最大驚嚇,就是在於這個時間發生,

如果能使用催眠方式引導患者進入胎兒生產的前一刻,再好好的思考個人是否被這種生產過程嚇到,

對恐懼症的治療相信會很有效!

 

對於作者方老師來說,逃避自由所引發的功能其實並不止於這些,而研究過程中最偉大的發現,

其實是嬰兒在生產前的關鍵一刻,有小部分的嬰兒是可以看到他們自己的未來一生之變化,

這種研究才是作者最關心的焦點問題。

經過一些轉折的經驗,在20128月間中華阿逸多學會出國去了印度參訪不同的宗教派系,

包含了印度教、鍚克教、耆那教、也參加了恆河女神的祭典、參觀了濕婆神和猴神哈奴曼等等神像,

回台灣之後的不久,作者身上就出現一種能力,可以觀察到身旁有一本天書,後來再研究發展之下,

才知道每一個下生前的嬰兒,在下生前一刻都可以有機會接觸到個人自身的天書,這本天書的名稱就是原劇。

因為這個發現,所以作者對弗洛姆的尊重是非常深刻和誠懇的尊敬。

621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