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簡易分類

 

補益藥

 

以補益人體物質虧損、增強人體活動機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虛弱證候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又稱補虛藥、補養藥。

 

功用

此類藥物的作用可概括為補虛扶弱。具有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的作用。

結合藥物的歸經,又分別具有大補元氣、補氣昇陽、補肺氣、補脾氣、補心氣、補心血、補肝血、

補肺陰、補胃陰、補肝陰、補腎陰、補腎陽、補精血、強筋骨等不同作用。

 

分類及適應證

根據藥性和主治病證的不同,補益藥一般分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和補陽藥4類。

  補氣藥。

用於治療氣虛證。氣虛證主要見於肺氣虛和脾氣虛。

肺主氣,肺氣虛則少氣懶言、動則氣喘、易出虛汗。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則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甚則浮腫脫肛等。

凡具以上症状者均可選用補氣藥治療。

 

又因氣能生血、氣能攝血,故血虛或因脾不統血而出現的大出血,也當配補氣藥。

因大吐、大瀉、大失血、大病所致的元氣極虛、脈微欲絕,或汗出肢冷的亡陽厥脫證,也可配其他回陽救逆藥來補氣固脫,以資急救。

常用藥有人蔘、党參、西洋參、太子參、黃芪、白朮、山藥、扁豆、甘草等。

 

  補血藥。

用於治療血虛證。

血虛證主要見於心血虛和肝血虛。心血虛常見面色不華、唇舌色淡、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或出現結、代脈。

 

肝血虛常見面色萎黃、指甲蒼白、眩暈耳鳴、視物昏花、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甚則經閉等。

上述證候均可選用補血藥治療。因肝腎同源,精血同源,對一些腎精不足者,也常配用補血藥。

常用藥有當歸、熟地黃、何首烏、白芍、阿膠、龍眼肉等。

 

  補陰藥。

用於治療陰虛證。陰虛證主要見於肺陰虛、胃陰虛、肝陰虛、腎陰虛。

肺陰虛多見乾咳少痰,或咯痰帶血、口乾舌燥、咽痛音啞等症。

胃陰虛多見舌絳苔剝、咽干口渴、納呆不飢、胃中嘈雜、嘔噦,或大便燥結等。

 

肝陰虛多見兩目乾澀、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眩暈等症。

腎陰虛常見腰膝酸軟、遺精滑泄、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心煩失眠等。

上述證候可選用補陰藥治療。

常用藥有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墨旱蓮、女貞子、龜甲、鱉甲等。

 

  補陽藥

用於治療陽虛證。陽虛證多見於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

補心陽、溫脾陽的藥物參見溫里藥。腎陽為元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

陽虛諸證往往與腎陽不足有關。

腎陽虛可見肢寒畏冷、腰膝酸痛、陽痿早泄、宮冷不孕、白帶清稀、遺尿尿頻、小便清長等。

上述證候均可用補腎陽的藥物治療。

 

對於腎不納氣、呼多吸少的腎虛作喘,腎陽虛、氣化不利、陽虛水泛的水腫,

因腎火衰微而不能溫運脾土的五更泄瀉等,也須選用補陽藥治療。

 

常用藥有鹿茸、鹿角膠、巴戟天、肉蓯蓉、仙茅、淫羊藿、胡蘆巴、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補骨脂、

冬蟲夏草、蛤蚧、胡桃肉、紫河車、菟絲子、沙苑子、鎖陽、海狗腎、韭菜籽、陽起石等。

 

配伍

人體的氣、血、陰、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在病理上又可相互影響。

故在應用補益藥時,除根據虛證的不同類型,選用相應的補虛藥,即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虛補陰、

陽虛補陽以外,還應根據病情,注意藥物的配伍應用。

 

如氣虛證的陽虛證,表示機體的活動能力衰退。

陽虛多兼氣虛,而氣虛又多導致陽虛;陰虛和血虛證,表示機體精血津液的耗損;

陰虛多兼血虛,血虛也易導致陰虛,故臨證時往往補氣藥和補陽藥,補血藥和補陰藥,相互配合應用。

 

對於氣血兩虛,陰陽俱虛的病證,應採取氣血雙補、陰陽並補的方法,補氣藥與補血藥同用,

或補陰藥與補陽藥同用。

 

在應用補氣藥時,如出現氣滯胸悶、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應配伍理氣藥同用。

在應用補血藥時,常配以適當的補氣藥,以補氣生血,增強補血效果。

 

在應用補陰藥時,餘熱未盡者,當與清熱藥同用;陰虛陽亢者,當配以潛陽藥。

在應用補陽藥時,如見遺精滑泄、崩漏淋漓不止、白帶綿綿不斷、五更瀉泄者,當配以澀精止遺、固崩止帶、澀腸止瀉藥。

此外溫補腎陽時,還當考慮腎為水火之臟、陰陽互濟的特點,當配以滋補腎陰的藥物。

 

用藥注意事項

補益藥不可用於實證,否則可致「閉門留寇"而加重病情。補益藥並非有益無害、多多益善,

用之不當也可產生不良後果。

 

補血藥黏滯難消,補陰藥甘寒滋膩,凡脾胃虛弱、濕濁中阻、腹脹便溏者,不宜使用。

補陽藥性多溫燥,傷陰助火,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現代研究

藥理研究表明,補益藥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及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強作用。

有些補虛藥能提高機體的適應性,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調節病理過程,

使紊亂的機能恢復正常,稱適應原樣作用。

 

有些補益藥對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能促進乳腺、子宮、陰道、卵巢、睾丸的發育;

有些補益藥對糖、脂肪代謝有調節作用,並能促進蛋白質合成,增高白蛋白及球蛋白含量。

某些補益藥有強心作用,能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

某些補益藥能提高造血機能,促進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生成;

某些補益藥有提高機體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慾,並能降低疲勞、增加體重,有滋補強壯作用。

 

補益藥廣泛用治多種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慢性腸炎、痢疾、

慢性氣管炎、肺結核、肺氣腫、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子宮功能性出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心血管神經官能症、肺結核、腎結核、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高血壓、

小兒發育不良、慢性腎炎、性神經衰弱、男子精子量少和女子排卵障礙引起的不孕症、席漢氏症候群、

甲狀腺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哮喘、肺心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高熱煩渴,

或亡津失水所致感染性休克以及癌症術後、化療後的綜合治療。

 

 

固澀藥

以收斂固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收澀藥、收斂藥。

 

功用

固澀藥性味大多酸、澀,有固表止汗、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收斂止血、斂肺止咳等作用。

 

分類及適應證

 

固澀藥主治正氣虛極、元氣不固,氣、血、津、液滑脫不禁之證。

根據藥物的作用、歸經及主治病證的不同,可分為固表止汗藥、澀腸止瀉藥、固精止遺藥、固崩止帶藥、斂肺止咳藥五類。

 

   固表止汗藥。

多入心、肺、胃經,主治肺氣不足、衛陽虛弱不能固表,汗液外泄而出現的自汗證,

及陰虛火旺、內熱熾盛,逼迫津液外泄所致的盜汗證。常用的藥有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碧桃干等。

 

②澀腸止瀉藥。

多入脾、胃、腎、大腸經,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或脾腎陽虛所致的大腸滑脫不禁、久瀉久痢及脫肛等證。

常用藥有訶子、赤石脂、禹餘糧、肉豆蔻、石榴皮、蓮子、橡實、沒食子等。

 

③固精止遺藥。

多入腎經,主治腎陽不足、統攝無權、開合失司所致的遺精滑泄、遺尿尿頻,甚至小便失禁等證。

常用藥有芡實、山茱萸、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蓮須等。

 

④固崩止帶藥。

多入脾、胃、肝、腎經,主治中氣虛弱、肝腎不足、沖任失調所致的白帶過多、

綿綿不斷以及崩中漏下等出血證。常用藥有海螵蛸、椿白皮等。

 

⑤斂肺止咳藥。

多入肺、腎經,主治肺氣虛弱或肺腎兩虛的久咳虛喘證。

常用藥有五味子、烏梅、五倍子、罌粟殼等。

 

配伍

滑脫證候的根本原因在於正氣虛弱,使用固澀藥時,還需根據不同的病因、病位,配伍補益藥,以標本兼顧。

如表虛自汗者,配以益氣固表藥;陰虛盜汗者,配以滋陰降火藥;大汗亡陽者,配以回陽固脫藥。

 

脾腎陽虛、久瀉久痢者,配以溫補脾腎藥;陰虛火旺、夢遺滑精者,配以滋陰降火藥。

腎陽不足、遺精滑泄者,配以溫補腎陽藥。崩漏帶下者,配以補氣昇陽、調補沖任藥。

 

肺虛久咳者,配以補益肺氣、溫腎納氣或培土生金藥。

 

用藥注意事項

固澀藥有斂邪之弊,凡表證未解或內有濕滯以及鬱熱未清者均當禁用,以免留邪。

 

現代研究

五味子有明顯的鎮咳祛痰作用,能調節中樞系統及強心、調整不正常血壓,並可降低肝臟的谷-丙轉氨酶,

對肝細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有廣譜抗菌作用。五倍子對蛋白質有沉澱作用,有保護皮膚、黏膜、腸道潰瘍面的作用。

 

罌粟殼有鎮痛、鎮咳、止瀉作用,可以止瀉或致便秘。

赤石脂有保護消化道黏膜和止血作用。

 

山茱萸有利尿、降壓、抗菌、脫敏等作用,並可升高因放療或化療導致的白血球下降。

收澀藥被廣泛應用於西醫診為多汗症、盜汗症及頻死時的多汗症;

氣管炎、肺結核、肺癌等久咳;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導致的久瀉久痢;

神經衰弱造成的遺精滑泄及遺尿、尿失禁;附件炎、陰道炎等造成的白帶增多,以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症。

 

外用藥

以外用為主,通過與體表局部直接接觸而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其中一部分專供外用,一部分兼可內服;其他各類許多以內服為主的藥物則亦兼作外用。

外用藥可根據病情需要用不同的劑型和不同的給藥方法。

 

功用

外用藥分別具有解毒消腫、提膿拔毒、祛腐平胬、生肌收口、止血、殺蟲、止癢、發泡等作用。

部分藥物往往同時具有上述某幾種功能;

有些藥物還具有補火壯陽、祛風通絡、瀉下通滯、散瘀定痛、破結消癥、消痰定喘、鎮驚、截瘧、開竅等內治作用。

 

分類及適應證

外用藥主要用於癰疽瘡毒、瘰癧、疥癬、外傷、蛇蟲咬傷、燙傷及五官疾患等。

根據其不同功用,可將外用藥分為消腫解毒藥、排膿祛腐藥、止血生肌藥、燥濕殺蟲止癢藥及發泡藥5類。

 

  消腫解毒藥。

能消散腫毒,用於各種瘡瘍初起、腫勢局限而未潰破者,以及蛇蟲咬傷者。

常用的消腫解毒藥有木芙蓉葉、蓖麻籽、露蜂房等。

 

  排膿祛腐藥。

能提膿拔毒、化腐蝕瘡,促使瘡瘍內蓄膿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脫落。

用於瘡瘍膿成未潰,或瘰癧、結核、惡瘡潰後膿毒未盡、腐肉不脫、胬肉突出、死肌、瘺管、竇道以及贅疣、息肉等。

常用的排膿祛腐藥有升藥、降藥、鉛丹、砒石、硇砂、斑蝥等。

 

  止血生肌藥。

能制止出血,促進新肉生長,加速瘡口癒合。

用於各種外傷出血,瘡瘍潰後腐肉已脫、膿水將盡之時,以及瘡口久不收口者。

常用的止血生肌藥有兒茶、血竭、象皮等。

 

  燥濕殺蟲止癢藥。

能使皮膚潰瘍及濕疹局部減少滋水滲出,還有防腐、殺蟲、止癢之功。

用於濕毒、濕疹浸淫不已,瘡面糜爛、滋水滲出較多,以及疥瘡、頑癬、癮疹瘙癢等。

常用的燥濕殺蟲止癢藥有蛇床子、木槿皮、松花粉、爐甘石、硼砂、白礬、硫黃、雄黃、密陀僧、輕粉等。

 

  發泡藥。

能通過敷貼患處或穴位,使局部皮膚灼熱疼痛,出現水泡。

用於瘧疾、哮喘、急性黃疸等。常用的發泡藥主要為毛茛。

 

用藥注意事項

外用藥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製劑時應嚴格遵照一定的法度,以保證用藥安全。

毒藥應謹慎使用,劑量不宜過大,尤其是劇毒藥物,如水銀、砒石、輕粉、斑蝥等,必須嚴格掌握劑量。

對於創面過大的局部病變,藥量亦不宜過多,以防因吸收過量而中毒。

同時,還必須避免連續用藥,以防蓄積中毒。

一些刺激性較強的藥物,不宜在頭面、五官、黏膜、會陰等處應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或其他損害。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AD%E8%8D%AF#.UsemLk3xs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