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下焦篇
十八、下後虛煩不眠,心中懊 ,甚至反複顛倒,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加甘草;若嘔者,加姜汁。
邪氣半至陽明,半猶在膈,下法能除陽明之邪,不能除膈間之邪,故証現懊虛煩,梔子豉湯,湧越其在上之邪也。
少氣加甘草者,誤下固能傷陰,此則以誤下而傷胸中陽氣,甘能益氣,故加之。
嘔加姜汁者,胃中未至甚熱燥結,誤下傷胃中陽氣,木來乘之,故嘔,加姜汁,和肝而降胃氣也,胃氣降,則不嘔矣。
梔子豉湯方見上焦篇
梔子豉加甘草湯即於梔子豉湯內,加甘草二錢,煎法如前。
梔子豉加姜汁方即於梔子豉湯內,加姜汁五匙。
十九、陽明溫病,乾嘔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黃連黃芩湯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屬濕溫。
溫熱,燥病也,其嘔由於邪熱夾穢,擾亂中宮而然,故以黃連、黃芩徹其熱,以芳香蒸變化其濁也。
黃連黃芩湯方苦寒微辛法
黃連二錢 黃芩二錢鬱金一錢五分 香豆豉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二十、陽明溫病,舌黃燥,肉色絳,不渴者,邪在血分,清營湯主之。
若滑者,不可與也,當於濕溫中求之。
溫病傳裏,理當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氣深入血分,格陰於外,上潮於口,故反不渴也。
曾過氣分,故苔黃而燥。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絳也。
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黃而滑,不渴者,乃濕氣蒸騰之象,不得用清營柔以濟柔也。
清營湯方見上焦篇
二一、陽明斑者,化斑湯主之。 方義並見上焦篇。
二二、陽明溫病,下後疹續出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大青葉、元參、丹皮湯主之。方義並見上焦篇。
二三、斑疹,用升提,則衄,或厥,或嗆咳,或昏痙,用壅補則瞀亂。
此治斑疹之禁也。斑疹之邪在血絡,只喜輕宣涼解。
若用柴胡、升麻辛溫之品,直升少陽,使熱血上循清道則衄;過升則下竭,下竭者必上厥;
肺為華蓋,受熱毒之熏蒸則嗆咳;心位正陽,受升提之摧迫則昏痙,至若壅補,使邪無出路,
絡道比經道最細,諸瘡痛癢,皆屬於心,既不得外出,其勢必返而歸之於心,不瞀亂得乎?
二四、斑疹陽明証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得通則已,不可令大洩,大洩則內陷。
此斑疹下法,微有不同也。斑疹雖宜宣洩,但不可太過,令其內陷。斑疹雖忌升提,亦畏內陷。
方用調胃承氣者,避枳、樸之溫燥,取芒硝之入陰,甘草敗毒緩中也。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二五、陽明溫毒發痘者,如斑疹法。隨其所在而攻之。溫毒發痘,如小兒痘瘡,或多或少,紫黑色,皆穢濁太甚, 療治失宜而然也。
雖不多見,間亦有之。 隨其所在而攻,謂脈浮則用銀翹散加生地、元參,渴加花粉,毒重加金汁,人中黃,小便短加芩、連之類;
脈沉內壅者,酌輕重下之。
二六、陽明溫毒,楊梅瘡者,以上法隨其所偏而調之,重加敗毒,兼與利濕。
此條當入濕溫,因上條溫痘連類而及,故編於此,可以互証也。
楊梅瘡者,形似楊梅,輕則紅紫,重則紫黑,多現於背部、面部,亦因感受穢濁而然。
如上法者,如上條治溫痘之法。毒甚故重加敗毒,此証毒附濕而為災,故兼與利濕,如萆、土茯苓之類。
二七、陽明溫病,不甚渴,腹不滿,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必發黃,黃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受邪太重,邪熱與胃陽相搏,不得發越,無汗不能自通,熱必發黃矣。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五錢 生甘草二錢 黃柏五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方論〕此濕淫於內,以苦燥之,熱淫於內,佐以甘苦法也。梔子清肌表,解五黃,又治內煩。
黃柏瀉膀胱,療肌膚間熱。甘草協利內外。三者其色皆黃,以黃退黃,同氣相求也。
按又可但有茵陳大黃湯,而無梔子柏皮湯,溫熱發黃,豈皆可下者哉!
二八、陽明溫病,無汗,或但頭汗出,身無汗,渴欲飲水,腹滿舌燥黃,小便不利者,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此與上條異者,在口渴腹滿耳。上條口不甚渴,腹不滿,胃不甚實,故不可下;
此則胃家已實而黃不得退,熱不得越,無出表之理,故從事於下趨大小便也。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錢 梔子三錢 生大黃三錢水八杯,先煮茵陳減水之半,再入二味,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利為度。
〔方論〕此純苦急趨之方也。發黃外閉也,腹滿內閉也,內外皆閉,其勢不可緩,苦性最急,故以純苦急趨下焦也。
黃因熱結,瀉熱者必瀉小腸,小腸丙火,非苦不通。勝火者莫如水,茵陳得水之精;
開鬱莫如發陳,茵陳生發最速,高出眾草,主治熱結黃膽,故以之為君。
梔子通水源而利三焦,大黃除實熱而減腹滿,故以之為佐也。
二九、陽明溫病,無汗,實証未劇,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黃湯主之。
大凡小便不通,有責之膀胱不開者,有責之上游結熱者,有責之肺氣不化者。
溫熱之小便不通,無膀胱不開証,皆上游指小腸而言熱結,與肺氣不化而然也。
小腸火腑,故以三黃苦藥通之;熱結則液干,故以甘寒潤之;金受火刑,化氣維艱,故倍用麥、地以化之。
冬地三黃湯方甘苦合化陰氣法
麥冬八錢黃連一錢 葦根汁半酒杯,衝 元參四錢 黃柏一錢 銀花露半酒杯,
沖 細生地四錢 黃芩一錢 生甘草三錢 水八杯,
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得利為度。
三十、溫病小便不利者,淡滲不可與也,忌五苓、八正輩。
此用淡滲之禁也。熱病有餘於火,不足於水,惟以滋水瀉火為急務,豈可再以淡滲動陽而燥津乎?
奈何吳又可於小便條下,特立豬苓湯,乃去仲景原方之阿膠,反加木通、車前,滲而又滲乎!
其治小便血分之桃仁湯中,仍用滑石,不識何解!
三一、溫病燥熱,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純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此用苦寒之禁也。溫病有餘於火,不用淡滲猶易明,並苦寒亦設禁條,則未易明也。
舉世皆以苦能降火,寒能瀉熱,坦然用之而無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應,愈化愈燥。
宋人以目為火戶,設立三黃湯,久服竟至於瞎,非化燥之明徵乎?
吾見溫病而恣用苦寒,津液乾涸不救者甚多。
蓋化氣比本氣更烈。故前條冬地三黃湯,甘寒十之八、九,苦寒僅十之一、二耳。
至茵陳蒿湯之純苦,止有一用,或者再用,亦無屢用之理。
吳又可屢詆用黃連之非,而又恣用大黃,借乎其未通甘寒一法也。
三二、陽明溫病,下後熱退,不可即食,食者必複;周十二時後,緩緩與食,先取清者,勿令飽,飽則必複,複必重也。
此下後暴食之禁也。下後雖然熱退,餘焰尚存,蓋無形質之邪,每惜有形質者以為根據附,必須堅壁清野,勿令即食。
一日後,稍可食清而又清之物,若稍重濁,猶必複也。勿者,禁止之詞,必者,斷然之詞也。
三三、陽明溫病,下後脈靜,身不熱,舌上津回,十數日不大便,可與益胃、增液輩,斷不可再與承氣也。
下後舌苔未盡退,口微渴,面微赤,脈微數,身微熱,日淺者亦與增液輩,日深舌微干者,屬下焦複脈法也方見下焦。
勿輕與承氣,輕與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洩,熱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此數下亡陰之大戒也。下後不大便十數日。甚至二十日,乃腸胃津液受傷之故,不可強責其便, 但與複陰,自能便也。
此條脈靜身涼,人猶易解,至脈雖不燥而未靜,身雖不壯熱而未涼,
俗醫必謂邪氣不盡,必當再下,在又可法中亦必再下。
不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但與存陰退熱,斷不誤事下後邪氣複聚,大熱大渴,面正赤,脈躁甚,不在此例。
若輕與苦燥,頻傷胃陰,肺之母氣受傷,陽明化燥,肺無秉氣,反為燥逼,焉得不咳。
燥咳久者,必身熱而渴也。若脾氣為快利所傷,必致滑洩,滑洩則陰傷而熱渴愈加矣,
遷延三月,天道小變之期,其勢不能再延,故曰百日死也。
三四、陽明溫病,渴甚者,悉尼漿沃之。
悉尼漿方法見前
三五、陽明溫病,下後微熱,舌苔不退者,薄荷末拭之。
以新布蘸新汲涼水,再蘸薄荷細末,頻擦舌上。
三六、陽明溫病,斑疹溫痘、溫瘡、溫毒,發黃、神昏譫語者,安宮牛黃丸主之。
心居膈上,胃居膈下,雖有膜隔,其濁氣太甚,則亦可上干包絡,且病自上焦而來,故必以芳香逐穢開竅為要也。
安宮牛黃丸方見上焦篇
三七、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之在中焦,陽明病居多;濕溫之在中焦,太陰病居多;暑溫則各半也。
此諸溫不同之大關鍵也。溫熱等皆因於火,以火從火,陽明陽土,以陽從陽,故陽明病居多。
濕溫則以濕從濕,太陰陰土,以陰從陰,則太陰病居多。暑兼濕熱,故各半也。
暑溫、伏暑
三八、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
小便短,大便閉者,陽明暑溫,水結在胸也,小陷胸湯加枳實主之。
脈洪面赤,不惡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溫熱,熱甚則渴,引水求救。
濕鬱中焦,水不下行,反來上逆,則嘔。胃氣不降,則大便閉。
故以黃連、栝蔞清在里之熱痰,半夏除水痰而強胃,加枳實者,取其苦辛通降,開幽門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實湯方苦辛寒法
黃連二錢 栝蔞三錢枳實二錢 半夏五錢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三九、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飢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
不飢不便,而有濁痰,心下痞滿,濕熱互結而阻中焦氣分。故以半夏、枳實開氣分之濕結;
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杏仁開肺與大腸之氣痺;暑中熱甚,故去乾姜;
非傷寒誤下之虛痞,故去人參、甘草、大棗,且畏其助濕作滿也。
半夏瀉心湯去乾姜甘草加枳實杏仁方苦辛寒
法半夏一兩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枳實二錢 杏仁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虛者複納人參二錢,大棗三枚。
四十、陽明暑溫,濕氣已化,熱結獨存,口燥咽乾,渴欲飲水,面目俱赤,舌燥黃,脈沉實者,小承氣湯各等分下之。
暑兼濕熱,其有體瘦質燥之人,感受熱重濕輕之証,濕先從熱化盡,只餘熱結中焦,具諸下証,方可下之。
小承氣湯方義並見前。此處不必以大黃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四一、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邪在氣分者,三石湯主之;邪氣久留,舌絳苔少,熱搏血分者,加味清宮湯主之;
神識不清,熱閉內竅者,先與紫雪丹,再與清宮湯。
蔓延三焦,則邪不在一經一臟矣,故以急清三焦為主。
然雖云三焦,以手太陰一經為要領。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暑濕俱化,且肺臟受生於陽明,肺之臟象屬金色白,陽明之氣運亦屬金色白。
故肺經之藥多兼走陽明,陽明之藥多兼走肺也。
再肺經通調水道,下達膀胱,肺痺開則膀胱亦開,是雖以肺為要領,而胃與膀胱皆在治中,則三焦俱備矣,
是邪在氣分而主以三石湯之奧義也。 若邪氣久羈,必歸血絡,心主血脈,故以加味清宮湯主之。
內竅欲閉,則熱邪盛矣,紫雪丹開內竅而清熱最速者也。
三石湯方飛滑石三錢 生石膏五錢 寒水石三錢杏仁三錢 竹茹炒,二錢 銀花三錢,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沖 白通草二錢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溫服。
方論〕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蓋肺病治法,微苦則降,過苦反過病所,辛涼所以清熱,芳香所以敗毒而化濁也。
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藥,取其得庚金之氣,清熱退暑利竅,兼走肺胃者也;
杏仁、通草為宣氣分之用,且通草直達膀胱,杏仁直達大腸;
竹茹以竹之脈絡,而通人之脈絡;金汁、銀花,敗暑中之熱毒。
加味清宮湯方即於前清宮湯內加知母三錢、銀花二錢、竹瀝五茶匙衝入。
〔方論〕此苦辛寒法也。清宮湯前已論之矣,加此三味者;知母瀉陽明獨勝之熱,而保肺清金;
銀花敗毒而清絡;竹瀝除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合清宮湯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四二、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悶,潮熱嘔惡,煩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湯主之。
舌白胸痞,自利嘔惡,濕為之也。潮熱煩渴,汗出溺短,熱為之也。熱處濕中,濕蘊生熱,濕熱交混,
非偏寒偏熱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氣,由肺而達膀胱以利濕,厚樸苦溫而瀉濕滿,
芩、連清里而止濕熱之利,鬱金芳香走竅而開閉結,桔、半強胃而宣濕化痰以止嘔惡,俾三焦混處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湯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錢 滑石三錢黃芩二錢 桔紅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 鬱金二錢 通草一錢 厚樸二錢 半夏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