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由美國的喬索(A.Ghiorso)、

哈威(B.G.Harvey)、蕭邦(G.R.Choppin)等人,

在加速器中用氦核轟擊鎄(253Es),鎄與氦核相結合,

發射出一個中子,而獲得了鍆(256Md)。

 

簡介

 

在發現鍆之前,在水溶液中最穩定狀態的化合價為3

因此,它的化學特性預計與其他3+錒系元素及鑭系元素的相似。

在陽離子樹脂交換柱中,化合價為3的錒系元素中,

鍆在鐨前一點洗脫出來,證明了該預測。

之後所發現到的有,不溶的鍆氫氧化物和氟化物,

與化合價為3的鑭系元素共同沈澱。

該方法證實了鍆的化合價為3,且半徑小於鐨。

利用經驗公式所預測的Md的離子半徑為0.0192 nm,配位數為6

再利用化合價為3的稀土元素的已知離子半徑,加上配位係數的對數和離子半徑之間的線性關係,

預計Md的平均離子半徑為0.089 nm;而用實驗模型及玻恩-哈伯迴圈所計算的水化熱為– (3654 ± 12) kJ/mol

在具還原性的環境下,鍆表現出不尋常的化學特性。

BaSO4的共沈和使用的溶劑萃取色譜實驗在不同的還原劑中進行。

結果顯示,Md在水溶液中能夠容易還原為穩定的Md。在水加乙醇溶劑中,鍆也可以還原為化合價為1的狀態。

Md和化合價為2的離子的共結晶是由於混合晶體的產生。Md的離子半徑為0.117 nm。從Md+Md3+的氧化反應並未成功。

 

發現時間和地點:1955 美國

元素來源:一種人造(如用高能α粒子轟擊鎄)放射性元素

發現人:喬索(A.Ghiorso)、哈威(B.G.Harvey)、蕭邦(G.R.Choppin)等 發現年代:1955

 

元素描述

 

化學性質僅限於示蹤量,在離子交換色譜上顯示出主要以+3價存在於水溶液中。

此外,也有+2價和+1價。鍆的同位素主要有:鍆248~258

半衰期從幾秒到大約55天。最穩定的同位素是258Md,半衰期為55天。

 

元素來源

 

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用氦核轟擊鎄所獲得的鍆很少,但總算證明鍆確實存在。

通常的合成方式是以α衰變撞擊鎄元素

名稱由來

為紀念發明了元素週期表的科學家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tch Mendeleyev)而命名。

 

元素用途

目前尚未發現什麼實際用途。

http://baike.baidu.com/view/38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