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

 

簡介

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這類物質在體內既不是構成身體組織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來源,

而是一類調節物質,在物質代謝中其重要作用。這類物質由於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雖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須經常由食物供給。

維生素又名維他命,通俗來講即維持生命的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須的一類有機物質,也是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質。

維生素在體內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各種維生素的化學結構以及性質雖然不同,

但它們卻有著以下共同點:

①維生素均以維生素原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

②維生素不是構成機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它也不會產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

③大多數的維生素,機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經常通過食物中獲得;

④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計算,但一旦缺乏就會引發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症,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維生素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3大物質不同,在天然食物中僅占極少比例,但又為人體所必需。

維生素是人和動物營養、生長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機化合物,對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健康有極重要作用。

如果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就會引起生理機能障礙而發生某種疾病。

一般由食物中取得。現階段發現的有幾十種,如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等。

 

必需維生素

 

維生素的定義中要求維生素滿足以下四個特點,才可以稱之為必需維生素。

外源性:人體自身不可合成,需要通過食物補充;微量性:人體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調節性:維生素必需能夠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或能量轉變;特異性:缺乏了某種維生素後,人將呈現特有的病態。

根據這四個特點,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3種必要維生素:

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H,維生素P,維生素PP,維生素M,維生素T,維生素U,水溶性維生素。

 

發源

 

維生素的發現是19世紀的偉大發現之一。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

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

1906年證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以外的“輔助因素”,其量很小,但為動物生長所必需。

1911年凱西米爾·馮克鑒定出在糙米中能對抗腳氣病的物質是胺類,性質和在食品中的分佈類似,且多數為輔酶。

有的供給量須彼此平衡,如維生素B1B2PP,否則可影響生理作用。

維生素B複合體包括:泛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吡哆醇(維生素B6

和氰鈷胺(維生素B12)。有人也將膽鹼、肌醇、對氨基苯酸(對氨基苯甲酸)、肉毒堿、硫辛酸包括在B複合體內。

各類維生素的發源

維生素A,抗乾眼病維生素,亦稱美容維生素,脂溶性。並不是單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視黃醇的衍生物,

別稱抗乾眼病維生素 多存在於魚肝油、動物肝臟、綠色蔬菜,缺少維生素A易患夜盲症。

 

維生素B1,硫胺素,又稱抗腳氣病因子、抗神經炎因數等,是水溶性維生素。在生物體內通常以硫胺焦磷酸鹽的形式存在。

 多存在於酵母、穀物、肝臟、大豆、肉類。

維生素B2,核黃素,水溶性。也被稱為維生素G多存在於酵母、肝臟、蔬菜、蛋類 。缺少維生素B2易患口舌炎症(口腔潰瘍)等。

維生素PP,水溶性。包括尼克酸(煙酸)和尼克醯胺(煙醯胺)兩種物質,均屬於吡啶衍生物。

多存在於菸堿酸、尼古丁酸 酵母、穀物、肝臟、米糠。

維生素B4,現階段已經不將其視為真正的維生素。膽鹼。維生素B族之一,

1849年首次從豬肝中被分離出,此後一直認為膽鹼為磷脂的組分,1940SuraGyorgy Goldblatt根據他們各自的工作,

表明了它具有維生素特性。蛋類、動物的腦、啤酒酵母、麥芽、大豆卵磷脂含量較高。

維生素B5,泛酸,水溶性。亦稱為遍多酸。多存在於酵母、穀物、肝臟、蔬菜。

維生素B6,吡哆醇類,水溶性。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多存在於酵母、穀物、肝臟、蛋類、乳製品。

生物素,也被稱為維生素H或輔酶R,水溶性。多存在於酵母、肝臟、穀物。

維生素B9 葉酸,水溶性。也被稱為蝶醯谷氨酸、蝶酸單麩胺酸、維生素M或葉精。多存在于蔬菜葉、肝臟。

維生素B12,氰鈷胺素,水溶性。也被稱為氰鈷胺或輔酶B12。多存在於肝臟、魚肉、肉類、蛋類。

肌醇,水溶性, 環己六醇、維生素B-h。多存在於心臟、肉類。

維生素C,抗壞血酸,水溶性。亦稱為抗壞血酸。多存在於新鮮蔬菜、水果。

維生素D,鈣化醇,脂溶性。亦稱為骨化醇、抗佝僂病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D2即麥角鈣化醇和維生素D3即膽鈣化醇。

這是唯一一種人體可以少量合成的維生素。多存在於魚肝油、蛋黃、乳製品、酵母。

維生素E,生育酚脂溶性。主要有α、β、γ、δ四種。多存在於雞蛋、肝臟、魚類、植物油。

維生素K,萘醌類,脂溶性。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統稱,主要有天然的來自植物的維生素K1

來自動物的維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又被稱為凝血維生素。多存在於菠菜、苜蓿、白菜、肝臟。

 

主要類別

 

維生素是個龐大的家族,現階段所知的維生素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有些物質在化學結構上類似於某種維生素,經過簡單的代謝反應即可轉變成維生素,此類物質稱為維生素原,

但要經許多複雜代謝反應才能形成。尼克酸的色氨酸則不能稱為維生素原。

 

維生素A

 

不飽和的一元醇類,屬脂溶性維生素。由於人體或哺乳動物缺乏維生素A時易出現乾眼病,故又稱為抗幹眼醇。

已知維生素A A1 A2種,A1存在於動物肝臟、血液和眼球的視網膜中,又稱為視黃醇,天然維生素A主要以此形式存在。

A2主要存在於淡水魚的肝臟中。維生素A1是一種脂溶性淡黃色片狀結晶,通常為金黃色油狀物。

維生素A是含有β-白芷酮環的多烯醇。分子中有不飽和鍵,化學性質活潑,在空氣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線照射而破壞,

失去生理作用,故維生素A的製劑應裝在棕色瓶內避光保存。

在動物體內,這種加水氧化過程由β胡蘿卡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動物小腸粘膜內進行。

食物中,或由β-胡蘿蔔素裂解生成的維生素A在小腸粘膜細胞內與脂肪酸結合成酯,然後摻入乳糜微粒,通過淋巴吸收進入體內。

動物的肝臟為儲存維生素 A的主要場所。當機體需要時,再釋放入血。

在血液中,視黃醇(R)與視黃醇結合蛋白(RBP)以及血漿前清蛋白(PA)結合,生成R-RBP-PA複合物而轉運至各組織。

促進生長發育

與視黃醇對基因的調控有關。視黃醇也具有相當於類固醇激素的作用,可促進糖蛋白的合成。

促進生長、發育,強壯骨骼,維護頭髮、牙齒和牙床的健康。

維持上皮結構的完整與健全

視黃醇和視黃酸可以調控基因表達,減弱上皮細胞向鱗片狀的分化,增加上皮生長因數受體的數量。

因此,維生素A可以調節上皮組織細胞的生長,保持皮膚濕潤,防止皮膚黏膜乾燥角質化,不易受細菌傷害,

有助於對粉刺、膿包、癤瘡,皮膚表面潰瘍等症的治療;有助於祛除老年斑;能保持組織或器官表層的健康。

缺乏維生素A,會使上皮細胞的功能減退,導致皮膚彈性下降,乾燥粗糙,失去光澤。

加強免疫能力: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功能正常,能加強對傳染病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及寄生蟲感染的身體抵抗力;

對肺氣腫、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的治療。

清除自由基:維生素A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有害的自由基。

 

維生素B

 

維生素B1

B1它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堿易分解。

它的生理功能是能增進食欲,維持神經正常活動等,

缺少它會得腳氣病、神經性皮炎等。

它廣泛存在於米糠、蛋黃、牛奶、番茄等食物中, 現階段已能由人工合成。

因其分子中含有硫及氨基,故稱為硫胺素,又稱抗腳氣病維生素。

 

維生素B1易溶于水,在食物清洗過程中可隨水大量流失,經加熱後菜中B1主要存在于湯中。

在鹼性溶液中加熱極易被破壞,在體內轉變成硫胺素焦磷酸(又稱輔羧化酶),參與糖在體內的代謝。

因此維生素B1缺乏時,糖在組織內的氧化受到影響。

它還有抑制膽鹼酯酶活性的作用,缺乏維生素B1時此酶活性過高,

乙醯膽鹼大量破壞使神經傳導受到影響,可造成胃腸蠕動緩慢,消化道分泌減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障礙。缺乏症為腳氣病。

 

 

維生素B2

與能量的產生直接有關,促進生長發育和細胞的再生,

增進視力 B2又名核黃素。

維生素B2是橙黃色針狀晶體,味微苦,

水溶液有黃綠色螢光,在鹼性或光照條件下極易分解。

 

熬粥不放堿就是這個道理。

人體缺少它易患口腔炎、皮炎、微血管增生症等。

它大量存在於穀物、蔬菜、牛乳和魚等食品中。

 

維生素B3

維生素B3又稱為煙酸,是B族維生素中人體需要量最多者。

它不但維持消化系統健康的維生素,也是性荷爾蒙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質。

 

對生活充滿壓力的現代人來說,

煙酸維繫神經系統健康和腦機能正常運作的功效,也絕對不可以忽視。

 

缺乏症: 糙皮病。

當皮膚對太陽光線特別敏感時,常常是煙酸不足的早期症狀;

皮炎、脫皮、皮膚粗糙的人需要煙酸;

體內缺乏維生素B1.B2.B6的人因不能由色氨酸自行合成煙酸而需要額外補充;

經常精神緊張、暴躁不安,甚至患精神分裂者補充維生素B3有好處;糖尿病患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也需要煙酸。

 

維生素B5B5又稱泛酸。抗應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術後腹脹。

 

維生素B6

維生素B6:幫助分解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它有抑制嘔吐、促進發育等功能,缺少它會引起嘔吐、抽筋等症狀。

 

包括三種物質,即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吡哆醇在體內轉變成吡哆醛,吡哆醛與吡哆胺可相互轉變。

維生素B6易溶于水和酒精,稍溶於脂肪溶劑;

遇光和堿易被破壞,不耐高溫。

在體內與磷酸結合成為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

它們是許多種有關氨基酸代謝酶的輔酶,故對氨基酸代謝十分重要。

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6,且腸道細菌也能合成,所以人類很少發生維生素B6缺乏症。

副作用:過量攝入還可能導致所謂的神經病,即一種感覺遲鈍的神經性疾病。最壞的情況是導致皮膚失去知覺。

 

維生素B7

維生素B7(也稱為生物素)是B族複合維生素的一部分。

B7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人體細胞把碳水化合物,

脂肪和蛋白質轉換成它們可以使用的能量。

然而,這只是其許多功能之一。

1、它是水溶性維生素

水溶性維生素容易被強大的熱和光摧毀。

脂溶性維生素可以儲存在體內,而水溶性維生素不能。

2、所有食物中都包含它:幾乎所有的糧食至少含有微量的維生素B7。因此,應該是飲食中包含這些食品。

3、導致維生素B7缺乏:酗酒會妨礙對這種維生素的吸收,一些遺傳性疾病也會要求你提高B7的攝入量。

4、有助於控制糖尿病:維生素B7的作用還包括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準,並防止該疾病造成的神經損傷。

 

維生素B9

又稱葉酸。在細胞中有多種輔酶形式,負責單碳代謝利用,用於合成嘌呤和胸腺嘧啶,于細胞增生時作為DNA複製的原料,

提供甲基使半同胱胺酸合成甲硫胺酸,協助多種胺基酸之間的轉換。

因此葉酸參與細胞增生、生殖、血紅素合成等作用,對血球的分化成熟,胎兒的發育有重大的影響。

避免半同胱胺酸堆積可以保護心臟血管,還可能減緩老年癡呆症的發生。

 

維生素B12

保持健康的神經系統,用於紅細胞的形成。

缺乏症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經化學家分析,它是一種含鈷的有機化合物。

它化學性質穩定,是人體造血不可缺少的物質,缺少它會產生惡性貧血症。

維生素B12,即抗惡性貧血維生素,又稱鈷胺素,含有金屬元素鈷,

是維生素中唯一含有金屬元素的,

抗脂肪肝,促進維生素A在肝中的貯存;促進細胞發育成熟和機體代謝。

一般植物中含量極少,而僅由某些細菌及土壤中的細菌生成。

須先與胃幽門部分泌的一種糖蛋白(亦稱內因數)結合,才能被吸收。

因缺乏“內因數”而導致的B12缺乏,治療應採用注射劑。

 

去氧腺苷鈷胺素是維生素B12在體內主要存在形式。

 

它是一些催化相鄰兩碳原子上氫原子、烷基、羰基或氨基相互交換的酶的輔酶。

體內另一種輔酶形式為甲基鈷胺素,它參與甲基的轉運,和葉酸的作用常互相關聯,

它可以增加葉酸的利用率來影響核酸與蛋白質生物合成,從而促進紅細胞的發育和成熟。

缺乏維生素B12時會發生惡性貧血,人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缺少。

 

維生素B13化學名:乳酸清;研究尚未發現有關維生素B13的缺乏症。

 

維生素B15(潘氨酸):主要用於抗脂肪肝,提高組織的氧氣代謝率。有時用來治療冠心病和慢性酒精中毒。

 

維生素B17具有劇毒。有人認為有控制及預防癌症的作用。

 

除此之外,膽鹼和肌醇也往往歸於必需維生素類,它們倆是維生素B族的成員。

(維生素C 參見前頁)

 

維生素D

 

為類固醇衍生物,屬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D與動物骨骼的鈣化有關,故又稱為鈣化醇。

它具有抗佝僂病的作用,在動物的肝、奶及蛋黃中含量較多,尤以魚肝油含量最豐富。

天然的維生素D有兩種,麥角鈣化醇(D2)和膽鈣化醇(D3)。

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啟動後可轉化為維生素D2

在動物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也可以轉化為維生素D3,因此麥角固醇和7-脫氫膽固醇常被稱作維生素D原。

在動物體內,它們必須在動物體內進行一系列的代謝轉變,才能成為具有活性的物質。

 

它促進小腸粘膜對磷的吸收和轉運,同時也促進腎小管對鈣和磷的重吸收。

在骨骼中,它既有助於新骨的鈣化,又能促進鈣由老骨髓質游離出來,從而使骨質不斷更新,同時又能維持血鈣的平衡。

由於1,25-二羥維生素D3在腎臟合成後轉入血液迴圈,作用於小腸、腎小管、骨組織等遠距離的靶組織,

基本上符合激素的特點,故有人將維生素D歸入激素類物質。

維生素D有調節鈣的作用,所以是骨及牙齒正常發育所必需。特別在孕婦、嬰兒及青少年需要量大。

如果此時維生素D量不足,則血中鈣與磷低於正常值,會出現骨骼變軟及畸形:

發生在兒童身上稱為佝僂病;在孕婦身上為骨質軟化症。

維生素D它化學性質穩定,在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破壞,因此,含維生素D的藥劑均應保存在棕色瓶中。

 

維生素E

 

維生素E是所有具有α-生育酚活性的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及其衍生物的總稱,又名生育酚,

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存在於蔬菜、豆類之中,在麥胚油中含量最豐富。

維生素E為微帶粘性的淡黃色油狀物,在無氧條件下較為穩定,

甚至加熱至200以上也不被破壞。

但在空氣中維生素E極易被氧化,顏色變深。

維生素E易於氧化。故能保護其他易被氧化的物質不被破壞。

 

維生素E對動物生育是必需的。

缺乏維生素E時,雄鼠睾丸退化,不能形成正常的精子;

雌鼠胚胎及胎盤萎縮而被吸收,會引起流產。動物缺乏維生素E也可能發生肌肉萎縮、貧血、腦軟化及其他神經退化性病變。

如果還伴有蛋白質不足時,會引起急性肝硬化。

維生素E在臨床上試用範圍較廣泛,並發現對某些病變有一定防治作用,

如貧血動脈粥樣硬化、肌營養不良症、腦水腫、男性或女性不育症、先兆流產等,也可用維生素E預防衰老。

 

維生素K

 

屬脂溶性維生素。

由於它具有促進凝血的功能,故又稱凝血維生素。

 

維生素K化學性質較穩定,能耐熱耐酸,但易被堿和紫外線分解。

 

它在人體內能促使血液凝固。

 

人體缺少它,凝血時間延長,嚴重者會流血不止,甚至死亡。

奇怪的是人的腸中有一種細菌會為人體源源不斷地製造維生素K

因此,一般人不會缺乏。

 

 

 

維生素H

 

生物素,又稱維生素H、輔酶R,也屬於維生素B族,

它是合成維生素C的必要物質,是脂肪和蛋白質正常代謝不可或缺的物質。

 

它也是某些微生物的生長因數,極微量(0.005微克)即可使試驗的細菌生長。

生雞蛋清中有一種抗生物素的蛋白質能和生物素結合,結合後的生物素不能由消化道吸收;

造成動物體生物素缺乏,此時出現食欲不振、舌炎、皮屑性皮炎、脫毛等。

然而,尚未見人類生物素缺乏病例,可能是由於除了食物來源以外,腸道細菌也能合成生物素之故。

 

維生素H具有防止白髮和脫髮,保持皮膚健康的作用。

如果將生物素與維生素AB2.B6.煙酸(維生素B3)一同使用,相輔相成,作用更佳。

在複合維生素B和多種維生素的製劑中,通常都含有維生素H

 

維生素P

 

維生素P是由柑桔屬生物類黃酮、芸香素和橙皮素構成的。在複合維生素C中都含有維生素P,也是水溶性的。

它能防止維生素C被氧化而受到破壞,增強維生素的效果。能增強毛細血管壁,防止瘀傷。

有助於牙齦出血的預防和治療,有助於因內耳疾病引起的浮腫或頭暈的治療等。

許多營養學家認為,每服用500毫克維生素C時,最少應該同時服用100毫克生物類黃酮。以增強它們的協同作用。

 

維生素PP

 

維生素PP,抗癩皮病維生素,也稱煙酸,

化學命名為尼克酸或尼克醯胺,兩者能在體內相互轉化。

藥用者一般為尼克醯胺,因尼克酸有一時性血管擴張作用。

這種維生素較為穩定,一般烹調不致失活。

人缺乏此種維生素時,表現為神經營養障礙,

初時全身乏力,以後在兩手、兩頰、左右額及其他裸露部位出現對稱性皮炎。

尼克酸能擴張小血管和降低血膽固醇的含量;

臨床常用以治療內耳眩暈症、外周血管病、高膽固醇血症、視神經萎縮等。

 

維生素M

 

也稱葉酸,抗貧血;維護細胞的正常生長和免疫系統的功能,防止胎兒畸形。

葉酸是黃色結晶,微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不穩定,易被光破壞。食物在室溫下儲存,其所含葉酸也易損失。

人體缺乏葉酸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紅細胞的體積變大,發生巨細胞性貧血。

中性白細胞的分葉數不是正常時平均23葉,而是5葉以上的白細胞數顯著增加。

人的腸道細菌能合成葉酸,故一般不易發生缺乏病。

但當吸收不良,代謝失常或組織需要量過高以及長期使用腸道抑菌藥(如磺胺類)等時,皆可引起葉酸缺乏。

 

維生素T幫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維生素U

 

名稱: 維生素U;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vitamin U

資料: 分子式C6H14NO2IS,分子量291.2。學名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

存在於甘藍、萵苣、苜蓿和其他綠葉蔬菜中。有特殊氣味,味鹹苦。光照或久置空氣中都不穩定。

易溶于水,不溶於乙醇和乙醚。水溶液呈酸性。主要用於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可由蛋氨酸與碘甲烷反應制得。

http://baike.baidu.com/view/4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