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 ( 古建築  蘇州園林  長城   晉祠 )

 

 

簡介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

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祠重修擴建。   

 

晉祠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翁山下,晉水發源處。

北宋天聖年間,追風唐疏虞為汾王,並為大母邑薑修建了規模大的聖母殿,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

殿前魚沼飛梁為國內所僅見。

殿內兩側為難老、善利、二泉,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

祠內貞觀寶翰廳有唐太宗寫的“禦碑”、“晉祠之銘並續”。

 

晉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唐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

鬱鬱蒼蒼,于常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聖母像譽為“晉祠三絕”。

 

由來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

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

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唐叔虞祠內的塑像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

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

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為再晉水之北,水之北謂陽,於是當時便叫“晉陽”。   “

 

晉祠”並非“晉王祠”的簡稱。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領導人來晉王祠遊玩。

他遊完一圈後說如今百姓當家做主,中國已無王侯,便把晉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稱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