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語 (江南絲竹 蘇州彈詞  蘇州林園  上海灘  普陀山  雁蕩山)

 

吳語區分佈吳語,又稱吳方言、江南話、江浙話。

在中國分佈於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約八千萬。(吳語分佈圖)

在國際語言排名中,吳語在中國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語言。

通常認為蘇州話具有吳語的代表性;也有人因上海話在國內外影響力較大而將其當作代表。

 

和普通話相比,吳語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吳語語音和北方官話差別大,詞彙和語法獨特,吳語強迫式的在句子中

連讀變調的發音特徵是另一個與官話的顯著差別。這也是吳語與其他眾多中國方言(如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

的重大區別(徽語除外)。

 

 

基本資訊

 

使用人數   約7700多萬吳語使用者在中國大陸的主要分佈地區。

使用國家(地區)中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   

及香港、臺灣、日本九州、美國三藩市等地說吳語的移民中間   

國際排名   10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族 吳語   

 

簡介  

吳語,英文WuWu-Chinese。又稱吳方言、江東話、江南話、江浙話。

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主要通行於中國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區、安徽南部、

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臺灣、三藩市等地說吳語的移民中間。

使用人口約八千萬,在中國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特別是蘇州話因聲音委婉動聽,有“吳儂軟語”的美稱。  

蘇州話是吳語的代表,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以來,因太平天國戰爭破壞,隨著蘇州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也漸有人把上海話當作代表。

近代中國有四大白話:京白、韻白、蘇白和粵白。而蘇白無疑是江南地區最流行的語言。   

 

海上花列傳:姑蘇城被大明士紳名流列為遊學天下必得一遊的五大都會之一,

上至後妃宮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間匹婦乃至江湖藝女,更以穿著蘇式服裝,學說蘇白,操唱吳歌,引為驕傲。

尤其對各式妓女來說,衣必吳妝,話必蘇白,擅長吳歌,成為必備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價。   

 

吳語的語音和官話差別較大,在某些方面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在詞彙和語法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純粹用吳語書面語寫就的《海上花列傳》非吳語人無法理解。

《海上花列傳》是最著名的吳語小說,作者江蘇松江府人韓邦慶。

全書由文言和蘇白寫成,對話皆用蘇州方言是該書的鮮明特點,使用蘇白也是19世紀興起的吳語小說的共同特點。

後世張愛玲將其翻譯成國語,但韻味盡失。    

 

宋·辛棄疾(稼軒詞人)在上饒、鉛山、廣豐寓居時。曾經寫下了“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描寫的就是上饒、鉛山、廣豐(稼軒鄉、鵝湖一帶的語言)的吳儂軟語十分悅耳動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9年定義吳語為語言,同時被定義的有粵語、閩南語等13中原為漢語方言的語言。

 

歷     史  

 

吳語是中國境內最古老的語言,其形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距今已有約2,600多年的時間。

那時江南一帶民間通行百越語,在古漢語的不斷衝擊、覆蓋下逐漸形成古吳語,

六朝民歌及筆記小說裡可以見到其蹤跡。

而後,古吳語又分化出閩語。元末明初的《南村輟耕錄》是一部較早以民間射字遊戲記錄吳語音系的文獻。

從明朝馮夢龍輯編的《山歌》可以看出,當時的吳語詞匯、語法已經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輪廓。

春秋戰國時期  

吳語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泰伯入吳和越國的成立。

早在兩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達今常熟、無錫一帶,他們的語言和當地土著(所謂“百越”人)

的語言結合,構成吳語的基礎。當時吳越雖為兩國,但是語言風俗相通,影響力較大。

不過當時民間主要通行古百越語,《越人歌》“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鍖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就真實地記錄了先秦時期的百越語面貌。而後,古吳語又分化出閩語。吳語的雛形由此誕生並迅速發展。   

 

上古南方漢語只有楚語,原說非漢語的吳越江南各地最初也是被楚國收服的,原始吳語也應由楚語分化。

至今吳語與老湘語還有許多語音演變共同點如:

全濁聲母都讀濁音;見系二等無i介音;“鹹山”二攝鼻尾脫落、母音鼻化;

“蟹、效”二攝-i-u尾脫落,變單母音;入聲古塞尾脫落變開或緊喉等。

 

後來吳語湘語兩區雖由客贛語從中插開,自江南近江至今還留有一條濁音走廊,

從湖口、星子、都昌、永修,德安、武甯、修水到湖北通城、祟陽、蒲所,到湖南臨湘、岳陽、平江(南江)這十三點,

全濁聲母都還讀濁音(湖口老派、武甯與吳語、湘語一樣與次清不混,其他點與次清混),還有很多詞彙相同。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時期吳語穩步發展。漢代吳語流傳到東南地區,形成閩語。

晉代永嘉南渡,吳語受到北方話影響,同時吳語也包圍了當時的政治中心南京,成為士大夫必學的方言,

六朝民歌及筆記小說裡可以見到其蹤跡。六朝初,吳語這一名稱已經產生,指吳地的方言。

西晉末,永嘉之亂(西元310年)後,大批北人南遷,發現吳語跟他們的中原話差別很大。《世說新語·排調》說:

“劉真長始見王丞相,……劉既出,人問見王公云何。劉曰:‘未見他異,惟聞作吳語耳。’”   

 

同時,吳語在西元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對日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吳音(日語:吳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種,一般認為這批漢字讀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 ,

從南朝直接或者經朝鮮半島(百濟)傳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統治區域便是如今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

國都和統治中心便在長三角地區,也就是吳地。

 

由於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常用於基本詞彙中),古代稱為“和音”。

平安時代之後,由於推動漢音普及的一方對其的蔑稱態度。

歸國的日本留學生以長安秦音為正統,因此稱其他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特別是江東地區的音為“吳音”。   

隋唐時期  

隋代揚州經濟文化崛起,隋煬帝也曾經在揚州學習吳語。

唐朝韻書也有關於吳語的零星記載。如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有“膀,普浪反,髀,吳人雲”,

至今蘇州還把腿叫做“膀”(音“胖”上聲)。   

 

唐時國家安定興盛,使得吳語得到鞏固,分化。

到開汀、開漳之時閩客兩語即界線劃然分明,說明閩語已經形成並鞏固,北宋編的韻書《集韻》中

已經編入閩方言專用方言字“囝”,皆與今閩語正同。同時也收入不少吳語字。則吳語自然也已形成而鞏固了。   

 

這裡要重點介紹一下常熟話:普通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音,可是常熟話有8個聲調系統,

蘇州話、南通話、老上海話其實只有7個,新上海話和南京話只有5個。

因此常熟話很難聽懂。而在中古時期,就是唐朝人說話就是8個聲調,較多的保留了北部吳語的音調,

因此常熟話中還殘留著很多古語。如叫老公為“小官人”,可謂典型。

宋代吳語不但已鞏固並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狀況。

東甌片永嘉方言作者並已據自己方言寫入字書(如戴侗:《六書故》),並由專業書會寫出影響全國的文學作品

--各種永嘉戲文腳本,其中豐富地表現了本片方言特色(如《張協狀元》)

元末明初的《南村輟耕錄》是一部較早以民間射字遊戲記錄吳語音系的文獻。

 

明清時期,隨著蘇州的經濟文化水準的提高,吳語在明清時期對全國的影響最大。

吳語口語大量出現在文獻記載當中。可以馮夢龍(15741646)編的《山歌》10卷為代表。

《山歌》大量搜集當時吳地民歌,其中前9卷成篇使用吳語。

在其他文獻裡也能見到方言的成分,如馮夢龍編的短篇小說集“三言”,梁辰魚(1519-1591)的《浣紗記》、

馮夢龍編的《墨憨齋定本傳奇》和李玉(1591-1671)的《清忠譜》等。   

 

清初吳語繼續發展,吳語人口占全中國的20%,當時白話小說《豆棚閒話》真實記錄了當時的吳語口語。

清末和民初(19世紀到20世紀),出現了大批“蘇白小說”(又稱“吳語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花列傳》、

《九尾龜》,還有顧頡剛編的《吳歌甲集》等數種民歌集。以前的書面語言是文言文,

清末《海上花列傳》率先使用文言文和吳語白話相結合的文體。   

 

清末太平天國爆發,對江南地區造成嚴重影響,吳地經濟基礎、勞動資源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吳語人口銳減。

吳語的代表曾經是蘇州話,太平天國後,隨著蘇州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漸有人把上海話當作代表。

總之,吳語的影響力一直在吳地,故名吳語。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用北方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吳語的實際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

例如,20世紀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單詞,

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

如“尷尬”、“赤佬”、“煞有介事”、“沙發”等等。

 

現狀  

如同中國大陸其他南方方言,吳語現在的處境堪憂。

近二十年來,由於政府的普通話推廣政策與民眾對普通話的依賴,吳語的造詞能力嚴重衰退,

比如上海話,只出現了一個語式“勿要忒……”,以及“淘漿糊”等屈指可數的幾個新詞。

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品行分處理。

可以說是“進了學校門兒,就到了北京城兒”了。   

 

由於缺乏母語教育,吳語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懶音”現象,如上海話,原普遍分尖團,現在幾乎消失,

蘇州話中亦開始出現此現象;疑母脫落現象十分普遍,上海話自稱代詞我”ngu,許多青年發音時疑母脫落發音成wu

另外,清濁相混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期”。(詳見“懶音”詞條)   

 

然而吳地民眾依然有著強烈的母語意識。2005年以來,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

網友自發通過網路建立眾多宣傳平臺,他們希望對母語的未來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吳語的處境嚴峻,有可能會是中國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個。

吳地作為中國最繁華,經濟及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推廣普通話,在促進經濟發展,減少人與人之間溝通障礙方面

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造成了傳統方言的消失,以及傳統地域文化的消失。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吳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一些被吳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日常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

而在官話中已經消失不再使用。   

 

遺存古百越語底層成份  

古代南遷到江南地區的華夏族與百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

吳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百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百越語的特徵。

現代吳語中仍然含有百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詞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

通常認為南吳語的百越語底層成份遺存得要多於北吳語。

 

溫州吳語中有許多基本詞彙跟今泰傣壯侗語相同,也有一些跟京語相同。

 

吳語,特別是上海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由於頻繁同外來語接觸,因而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匯,

通過音譯、意譯或引申義等形式融入了上海話中。其中聯繫較多的語言有英語和粵語等。

 

如“亨白浪打”便出自粵語;“凡士林(vaseline)”、“水門汀(cement)”便出自英語。

雖然這些外來詞匯中很多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增加了許多上海話甚至普通話中的詞彙。

很多詞彙一直沿用至今,如:蹩腳(bilge)、高爾夫球(golf)、啤酒(beer)等,部份詞彙已經傳至其他方言區

(包括官話區),成為漢語中被普遍認同的詞語,如:麥克風(microphone)、時髦(smart)等。 

表記  

吳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與現代標準漢語

(“普通話”或“國語”)相符,與吳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

由於自小接受現代漢語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

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

當用吳語朗讀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

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吳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吳語複述出來。

 

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現代漢語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

日本語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北部吳語雖分佈于蘇滬浙皖四省市,但內部通話程度較大,故合為一片,中間除杭州話官話成分較多,

詞義也較特別。太湖片67縣市,人口4730萬人。   

 

南部吳語四片除上麗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內。但分歧很大,甚至片內也有部分點不能通話。

一般說台州片金衢片跟北部吳語中的臨紹、甬江兩個小片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話可能(台州片語音與北區最近)

而東甌、上麗兩片與其他片差異最大,完全不能通話。

 

 

北部吳語  

 

1.北部吳語雖分佈于蘇滬浙皖四省市,但內部通話程度較大,故合為一片。   

2.太湖片67縣市,人口4730萬人。   

   (1)毗陵小片15縣市,人口800萬。   

   (2)蘇滬嘉小片30縣市,人口2330萬。  

   (4)杭州小片一市,人口120萬。  

   (5)臨紹小片十二縣市,人口780萬。

   (6)甬江小片十縣市,人口400萬。

 

南部吳語  

 

1.南部吳語四片除處衢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內。

但分歧很大,甚至片內也有部分點不能通話。一般說台州片婺州片跟北部吳語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話可能

(台州片語音與北區最近),而東甌、處衢兩片與其他片差異最大,完全不能通話(衢州與上饒市區除外)   

2.台州片11縣市,人口600萬。   

3.東甌片12縣市,人口420萬(俗稱“甌語”)。 

4.婺州片9個縣市,人口400萬。

5.處衢片23縣市,分佈在浙西南、贛東北、閩西北,人口650萬人。   

         (1)處州小片9縣、人口150萬。    

         (2)龍衢小片15縣市,人口500萬。   

 

6.相鄰兩片間有些方言帶過渡性質,如婺州片的武義帶有好些處州小片特點,處州小片的縉雲又有婺州片特點。  

 

7.在東甌片以南的閩語區中有好些地方是雙方言區。

如平陽水頭鎮,既說閩南話,也說吳語東甌片的水頭話。

蒼南縣閩語區中有兩個吳語方言島:一是處在蠻話區與閩南話區之間的金鄉鎮,人口約1.6萬,

為明初金鄉衛駐軍的後裔,屬北吳語太湖片,兼有好些官話特點。

 

一是南端浙閩界上的蒲門城,也是一個古戊所,城內蒲城鄉與城東面沿浦鄉說南吳語東甌片的蒲門話,

這種話與其他東甌片各點溫州話不同,自有特色,約8000人。

蒲門人對外能說閩南話,金鄉人對外能說閩南話、蠻話、平陽當地溫州話。

西部吳語

  

1.宣州吳語分佈於皖南、江蘇西南部及浙江西北一角,內部分三個小片,差別較大。

太高小片古全濁聲母沒有通音化,石陵小片有的點清化,銅涇小片則都通音化了。   

2.宣州片15縣市,308萬人(其中安徽261萬人)  

      (1)銅涇小片12縣市,230萬人。   

       (2)太高小片6縣市65萬人(安徽18萬人,浙江47萬人)

       (3)石陵小片5縣市,13萬人。  

 

3.宣州吳語受到官話嚴重侵蝕,在城鎮往往對外說江淮話,在家說吳語,或限於老人婦女應用,

在圩區則保存較好,稱為“此地話、圩巴老話”。

有些在官話包圍中的土著話已被同化得只殘存很少幾項特徵,如蕪湖市郊四山鄉的褐南村,

男人已說市區官話,土話被認為婦女話,也只剩下定母讀[r]聲母,代詞複數帶[n n24]尾,

近指用[k ?5],遠指用[ku 55]等幾項宣州吳語特徵了,這些殘餘點即未統計在內。

注意太平劃入黃山市,但現黃山市駐地屯溪是說徽語的。

資料來源 : http://baike.baidu.com/view/35561.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