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江  ( 分佈圖  黑龍江   長白山  黃河  珠江  雅魯藏布江 官話

長江(Changjiang River),亞洲第一長河,全長6397千米。

它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喇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

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

總面積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和黃河一起並稱為“母親河”。

另有相關文學作品以此為名,也作為人名被使用。

 

自然屬性  

長江流域風光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長度  

2001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在專家劉少創主持下,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測量計算,

測量結果精確到了小數點後兩位。測出長江長度6211.31公里(大約長6200KM)

其課題小組利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幹流的衛星影像 ,衛星影像是由美國地球資源衛星拍攝,解析度達到30米。

計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向量測了三遍,又反向量測了三遍,經電腦多次運算和幾何糾正後得出結果。

 

這次研究,以當曲作為長江源頭測算的,具體為當曲源頭(多朝能)位置:東經94°3044″,北緯32°3614″,海拔5170米算起。

當曲(由源頭至囊極巴隴)353.3公里、沱沱河343.8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賓以下2740.6公里。

年平均入海水量9600餘億立方米。 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

它源遠流長,孕育了華夏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名字由來

中國古代文獻中,常用“江”特指長江。東晉王羲之和孫綽是較早用此“長江”之名的。

王羲之寫信給殷浩說:“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保淮之志非複所及,莫過還保長江!”(《晉書·王羲之傳》);

孫綽上疏曰: “天祚未革,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於天人而已,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晉書·孫綽傳》)

 

流經地區  

長江流域圖(帶政區)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餘。

長江流經:青藏高原-青海(青)-西藏(藏)-四川(川或蜀)-雲南(雲或滇)-重慶(渝)-湖北(鄂)

-湖南(湘)-江西(贛)-安徽(皖)-江蘇(蘇)-上海(滬)-東海。

發源于中國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的13省區。

 

長江流域人口分佈不均衡;

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

3/4以上地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

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

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   

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占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

 

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

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長江流域。 長江幹流所經省級行政區總共有11個,從西至東依次為

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

最後由上海市的崇明縣流入東海。其支流流域還包括甘肅、貴州、陝西、廣西、河南、浙江、廣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源頭  

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喇山脈的格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

通天河與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 從此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的長江幹流稱金沙江;

 

宜賓以下始稱長江,在以前的荊州河段稱作荊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

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

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分段

長江在源頭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

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

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

 

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三峽大壩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2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有的河流。

主要水能資源集中在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界處,

因為此處地勢陡然下降,起伏較大,導致此處水流湍急。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

除此之外,還有葛州壩水電站,丹江口水電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長江"這一總名稱下,有些江段又有它自己的名稱。這是長江與黃河顯著不同的一點。

自長江源頭至長江南源當曲河口,通稱為長江正源沱沱河,長度為358千米;

自當曲河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通稱為通天河,長度為813千米;

自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河口,通稱為金沙江,長度為2308千米;

 

自宜賓市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俗稱為川江,長度為1033千米。

自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岳陽市的城陵磯,該江段因流經古荊州地區,通稱為荊江,長度為337千米;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就指的是這一段,也是長江流經山區、丘陵區後而進入平原區的第一段,

荊江的下半段素有"九曲回腸"之稱。

 

 

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一段長江,俗稱潯陽江,因九江市古稱潯陽而得名。

江蘇省鎮江、揚州一帶的長江,古稱揚子江,因揚州市南面有一通往鎮江市的揚子津渡口而得名。

清朝末年,長江門戶在帝國主義的炮艦政策下被迫開放,外國船隻由吳淞口上溯航行,首經揚子江,

外國人便把它作為長江的代稱,音譯為"Yangtze River",廣為流傳。

因揚子江之名,既代表不了長江,又有半殖民地色彩,而不把它作為長江的代稱,

而以"Changjiang River"代替"Yangtze River"作為長江的英文名稱。

 

 

長江的深度  

長江的深度不一,以下是主航道水深:   

賓--蘭家沱 1.8   蘭家沱――婁溪溝 2.5   婁溪溝--羊角灘 2.7   

羊角灘--白 2.9   白 尾--武 3.2

長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

(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在通稱長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稱。

 

水系地圖  

橋--皖河口 4.0   皖河口――燕子磯 4.5   燕子磯--龍爪岩 10.5   

1958年,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一帶做試驗時曾測量到江中水深30多米, 在下關浦口間曾測到40米,

 在江西湖北交界處有一處叫牛關磯的地方曾經測到103米的深度,

但長江口的深度只有10米左右,有時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通航。

 

 

長江幹流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

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813公里; 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2308公里;

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

(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荊江有“九曲回腸”之稱),

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 流域內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

 

 

長江航運發達,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48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

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9條。 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里,

以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里。

 

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   

長江源於唐古喇山脈,在唐古喇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

這裡冰川廣布,薑跟迪如冰川的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

從江源到入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下始稱為長江;

湖北宜昌以上為長江上游; 宜昌至江西湖口為長江中游; 從湖口至入海口(崇明島)為下游。

 

 

上游段約長3500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

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

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813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

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

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2300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

 

 

中游段約長1000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

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

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204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

 

下游段約長1850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2公里,最窄處也有650米。   

 

長江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稱。

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過多,每當汛期來臨,就極易潰堤、造成河水氾濫,

所以,那裡自古就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

 

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

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後,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

自鎮江以下,折向束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佈,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

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

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遊覽勝地。

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

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

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   

 

 

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漢、南京、上海等。

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瞭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

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長江幹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航道總長八萬多公里。

萬噸級輪船可達南京,8000噸級可達瀘州(豐水期)。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

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

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 上游段。

上游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

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

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

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裡地形突變,山高穀深,除局部河段為寬穀外,

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 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

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

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彙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

 

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

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

過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嶽、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

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 谷相間排列。

  

 

中游段。

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

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

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

荊江又分長為 :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

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

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下游段。

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

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

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

 

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

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

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

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

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

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

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

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

 

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

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

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兩季。 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

 

 

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

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苧麻、黃麻等。

河汊縱橫交錯,湖蕩星羅棋佈,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

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

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

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鰐、白鱀豚(已宣告絕種)、揚子江豚(可能已經滅絕)

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

 

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

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

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

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

包括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

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佈,海拔200300米。

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

 

 

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

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

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

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

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蕩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

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

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

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遊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自然特徵  

長江流域得到比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約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風帶來,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

在流域山區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現。流域中下游季風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於34月間,持續約8個月。

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隨後又急劇增高,一直持續上升到8月,達到最高水位。

此後水位逐漸回落到季風到來前水準,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數時間持續進行,一直延續到2月,

此時達到1年中的最低水準。年水位起伏幅度頗為可觀——平均約20(65英尺)——枯水年為811(2635英尺)

在峽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達到4046(130150英尺)的巨大規模。

下游水位變化的影響被湖泊的調節作用縮小;而海潮對水位具有極大影響。

在吳淞附近,日潮幅為5(15英尺),年潮幅為6(20英尺)   

 

 

分析輸送到長江口的水量顯示,流域高原地區提供流量的10%,

而江中其餘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區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陽湖約提供水量的40%。   

 

長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區,平均流量亦超過1,982立方米/(70,000立方英尺/)

在第一大支流雅礱江匯流後,長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194,000立方英尺/)

再往下游,長江接納眾多支流,流量逐漸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峽末端達到14,980立方米/

(529,000立方英尺/),在漢口附近達到23,984立方米/(847,000立方英尺/)

而在南京附近達到31,149立方米/(1,100,000立方英尺/)

長江口平均流量約為33,980立方米/(1,200,000立方英尺/)

而年注入大海的總水量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長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在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被認為發生在西元前2297年的傳說中的洪水的資料。

這次洪水是由範圍極廣而又持續不斷的大雨發生的。

黃河、渭水和長江橫溢堤岸,幾乎將整個華北平原淹沒,使其變成汪洋澤國;

在最低的地方洪水持續多年不退。自那次災難以來,還發生過多次嚴重洪水。

歷史記載表明,在西元前206年至西元1960年期間,中國經歷了1,030餘次嚴重洪水。

特別廣泛的洪水,長江發生了50 餘次,其支流漢江發生了30餘次;

長江流域平均每5055年會發生一次災難性洪水。廣泛的洪水也可在較短時期內發生。

 

1870年以來即是如此,在這一期間內,長江流域在18701896193119491954年發生洪水。

其中19311954年的洪水是普遍的、全國性的災難。

1931年洪水起源於覆蓋流域中、下游多數地區的、猛烈的、連續的季風雨。

56月間,6次巨大洪峰順江而下,摧毀23地的防護堤壩,淹沒90,650平方公里(35,000平方英里)土地;

4,000萬人失去家園或遭受其他苦難。包括南京、武漢及其他城市在內的許多人口中心遭洪水淹沒。

在武漢,洪水持續4月不退,深度超過2(6英尺),在有些地方超過6(20英尺)

1954年夏季,由於連續的季風雨而發生另一次強悍的洪水。

水位急遽上升,有時超過1931年洪水水位幾乎2(5英尺)

然而,由於有效的防洪措施,那次洪水的許多潛在後果得以避免。

 

 

長江的動物

 

揚子鰐  

揚子鰐生活在淡水裡,主要分佈在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區。

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曾稱霸於中生代,那時,地球是它們的天下。

後來因為環境變化,恐龍等許多爬行動物不能適應而絕滅了;而揚子鰐等爬行動物卻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揚子鰐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

 

 

所以,人們稱揚子鰐為"活化石"揚子鰐生活在水邊的蘆葦或竹林地帶,以魚、蛙、田螺和河蚌等作為食物。

但有時會襲擊家禽和壓壞莊稼,加上它長相"醜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害動物而被捕殺,所以數量稀少。

揚子鰐長約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膚上覆蓋著大的角質鱗片。

每年10月就鑽進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活動。 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產卵,幼鱷9月出殼。

揚子鰐為我國特產動物。

現在,人們研究恐龍時,除了根據恐龍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揚子鰐等爬行動物去推斷恐龍的生活習性。

因此,揚子鰐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

我國已經把揚子鰐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鰐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

 

中華鱘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

遠在西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 中華鱘稱為王鮪魚。它的吻尖突,口小無牙,身體呈橢圓筒形。

口前有四條觸鬚,用來搜尋水底的無脊椎動物、小魚和其他食物。 中華鱘魚是大型洄游性魚類。

它們像遊牧民族,生在江河裡,長在海 洋中,在那裡成長、發育,成熟期約需9-12年。

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 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

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 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

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 口、海洋遊去

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 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

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 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

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也使這種 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

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白鰭豚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

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釐米的淡水魚類為主,

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 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遊動2米後,再入水中。

白鰭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瞭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

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

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200788日:長江白鰭豚正式宣告絕種(但非滅絕)。

 

 

長江文明  

長江長江流域為人類居住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

在安徽省江北發現直立人化石,數處包含人類遺跡的遺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圍,也已被發現。

雖然中國政治史多以華北和黃河流域為中心,長江地區卻以其農業潛力而對歷代王朝始終具有重大經濟意義。

大運河就是建來用以從長江流域將糧食運往北方的大都市;

可能運河最南段早在西元前4世紀即已得到利用,許多河段是在西元7世紀興建的。   

 

長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東至三峽地區,西北至甘孜、阿壩境內,西南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均有遺址發現,

初步統計約數十處,其中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經1959年和197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

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鏡、石鑿、網墜、魚鉤、箭鏈、紡輪等生產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

還有耳墜、抉等裝飾品,代表了新石器時期從中期到晚期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佈江漢地區,

尤其是以江漢平原分佈為密,

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

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

多集中分佈在漢江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交匯的江漢平原上。

 

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

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

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

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

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

該文化的影響範圍甚廣。   

 

位於長江中游的江西萬年仙人洞、

吊桶環遺址有著從舊石器時代晚期

過度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層堆積。

 

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美合作農業考古,

在遺址新石器早期地層中,

發現了距今1萬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矽石,

把世界水稻栽培種植的歷史提前了1萬年,

成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同時,該地層中還發現了距今17000年前

發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

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發源地。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

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

位於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遺址杭州灣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

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出土大量“骨耜”,證明已脫離“火耕”,

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幹欄式”木構建築。   

 

 

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

四川新繁水觀音遺址的出土文物說明“蜀”與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為以後的科學考察奠定了基礎.   

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

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群。

 

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

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遺址。

1989年江西新幹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

這些遺存對於瞭解至今仍較為模糊的長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經濟功能

 

航運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

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

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繫在一起。   

 

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之長江沿線的航道不斷得到整治,進入21世紀,長江航運迅猛發展。

2005年,長江幹線貨運量達7.95億噸,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

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航運最繁忙的通航河流。

2006年,長江幹線貨運量增至9.9億噸,2007年一舉突破10億噸大關,達到11.23億噸,

是密西西比河貨運量的2倍和萊茵河貨運量的3倍。

目前,隨著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正式完工,5000噸級船舶和萬噸級船隊可全年上行至重慶,

但只有較小的船舶才可到達四川的宜賓。   

 

即便如此,受長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長江航運能力的開發還十分有限。

有的專家認為,長江幹線航運若完全開發,運能應該在30億噸,至少相當於10條京廣鐵路的運輸能力,

換言之,長江的運能尚有60%待開發。

 

 

漁業資源  

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及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

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

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

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

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莫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

鱘也很重要;峽谷是良好的產卵區。再往下游,可發現大量魚子,它們被收集並分散到全國各地供人工養殖。   

還有水力發電等等用處。

 

長江三峽  

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

它西起四川奉節(今屬重慶)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二百零四公里"萬山磅礴水泱漭,

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

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瞿塘峽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總長八公里,

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

難怪古代詩人發出"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的讚歎。

湍急的江流,闖入夔門,在緊逼的峽谷中奔騰咆哮。船駛峽中,真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巫峽  

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45公里,包括金盔銀甲峽和巫山十二峰,

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

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

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特別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態,其中神女峰最高。

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於雲霧飄渺之中,若隱若現,給人間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

兩岸風景優美,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等都曾遊此留詩。

 

 

西陵峽  

西陵峽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長6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

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

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崆嶺峽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

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解放後,經過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為改善,

從而結束了"三峽千古不夜航"的歷史。   

 

已經建成的三峽大壩水電站正位於西陵峽中部寬敞處,水位最高時達170米。

夜航西陵峽,可見兩岸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下行至南津關,見江面豁然開朗,這就是長江三峽的出口。

北岸為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宜昌三遊洞景區,比鄰氣勢恢宏的長江葛洲壩水電樞紐,

共同構成環大壩平湖風景區,使宜昌作為長江三峽旅遊的起點或終點城市,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

雖然三峽大壩優點很多,但也有缺點。比如說導致很多人因水位上升而搬家。

還有許多遺址被水淹沒。   

 

在這壯麗的山川之中,曾經閃耀著大溪文化的異彩,誕生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

三國時代,這裡曾是吳蜀相爭的戰場。

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蘇軾、陸游等許多詩聖文豪,

在這裡寫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我們的祖先在這裡創造了豐富的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

今天我們優秀的人民,將以創造性的勞動,開發三峽,建設三峽,把它裝點得更加美麗多姿!  

 

 

三峽   

三峽風光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它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

全長192公里,其中峽谷段90公里。 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長江三峽,無限風光

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

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

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裡則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裡,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

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大成、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

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

這裡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裡的山水風光互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大壩三峽是川鄂兩省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

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http://baike.baidu.com/view/4185.htm